同期推北都與交椅洲填海 張炳良:財政壓力不容低估、時機不利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指,若特區政府同期推進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及北部都會區發展,加上尚未估算的「三鐵三路」成本,造成的財政壓力不容低估。

張炳良在《明報》撰文說,交椅洲人工島和北部都會區對香港的城市發展策略佈局是重要部署,但推進的財政壓力不容低估,認為在不利的國際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下,對投資龐大的基建規劃須多加審視,確保合乎成本效益,包括長期社會性的效益。

他指香港的財政儲備較2019年下跌近三成,是27年來最低水平,加上3年疫情付出沉重的經濟和財政代價,現屆政府欲大興土木、大筆投資創科和吸引創企落戶,並大幅增加民生開支,以物質改善爭回民心,但在目前的財經環境下,可說時機不利。

張炳良:唐英年錯失擴闊稅基時機

張炳良又分析本港財政政策演變,指回歸前政策基本上是財政驅動,強調量入為出,而靠經濟不斷增長帶來的稅收及賣地收益,令香港的「類福利社會」,可與西方福利國家相比。不過,回歸後「需求政治」抬頭,各種力量對政府需索壓力日大。及至亞洲金融風暴,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已警剔本港的「結構性財赤」,但受惠於中央連串惠港政策,政府財政很快回復盈餘。

他認為在唐英年任財政司長時,失去引入商品及服務稅擴闊稅基的契機,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政府大幅增加開支撐企業紓民困,香港已進入不斷向庫房埋手的跨黨派「派發式」民粹主義,政府亦漸傾向用錢去解決問題,派錢爭取民心,形容派錢政治一經引入便揮之不去,增加長期財政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