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倡改革外勞輸入政策 先培訓後輸入「2+2」勞工

撰文:文睿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早(4日)出席行會前見記者表示,部份行業人手短缺,長遠會影響市民,相關政策局正研究輸入外勞。民建聯認為社會需要思考如何簡化輸入外勞所需的程序與資料,同時加強本地勞工培訓。

該黨立法會議員顏汶羽、黃英豪及何俊賢今日舉行記招,提出「紓緩勞工短缺政策」倡議書,包括將人力推算年期由10年縮短至5年、推出資助形式的「短缺工種就業計劃」,以及更改為「2+2」的外勞合約等。

指「補充勞工計劃」申請通過率偏低

顏汶羽表示,現行「補充勞工計劃」程序複雜、審批緩慢、所需時間長,審批個案亦缺乏客觀參考因素,企業一方面難以制訂合適的人力補充策略,另一方面申請輸入外勞時更容易被否決。他指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通過「補充勞工計劃」來港的申請通過率偏低,例如2021年建築業的申請數量為846宗,最後獲得批准的只有6宗,對補充勞工缺口作用不大。而過去數年本港輸人外勞的數目一直維持約3,000多人,對紓緩勞工短缺杯水車薪。

倡人力資源推算周期 由10年減至5年

就「勞工短缺清單」方面,民建聯建議當局將人力資源推算周期由以往10年,縮短至5年,更緊貼經濟及勞動市場趨勢,勞顧會即可參考新一份人力資源推算結果,制定「勞工短缺清單」,建議勞工顧會每年就個別嚴重短缺行業作人力資源調查,補充及更新「清單」,故企業和政府可因應短期新增勞動力需求提出人力短缺申請,交由勞顧會確認後列入「勞工短缺清單」。

僱主先要參與就業計劃 仍未能請本地人方可輸入外勞

不過為保障本地勞工,民建聯認為在輸入外勞前,當局應先吸引及培訓更多本地勞動加投入市場,故民建聯倡議勞工處參照「清單」,推出「短缺工種就業計劃」,並參考僱員再培訓局「特別愛增值」計劃的做法,向學員提供為期不多於6個的每月3,000元在職培訓津貼。培訓後,倘學員未有留任或僱主未能聘請本地員工,僱主方可選擇輸入外勞。

民建聯認為,曾參與再培訓局的僱主只需經簡單程序即可輸入「短缺勞工」,並將相關申請程序縮減至3個月,合約期為不多於兩年,約滿後可續約多一次,即採取「2+2」的方式。民建聯認為,最重要的是將個案審批權交由所屬行業的部門或政策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