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擬設新型工業化辦公室 洪雯獻計:港產人造衞星更吸引

撰文:文睿
出版:更新:

為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去年的《施政報告》訂下績效指標(KPI)朝「再工業化」進發。過去一年,以「結果為目標」的李家超團隊能否達到自己的諾言:「追時間、追結果,以最短時間追回最大的回報給香港」?

明天(25日)李家超宣讀任新一份《施政報告》,據悉建議進一步成立新型工業化辦公室,設專員協助政府聯絡業界了解香港再工業化的進展和痛點。長期從事政策研究工作的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洪雯接受《香港01》專訪,建議政府從衛星等科研產品著手,發展香港「再工業化」,直言:「多元化發展都是為香港謀求更好的發展出路,打破現有僵局。」

政府強調將推進創新及科技發展的力度,投放巨額在大學研究、再工業化、公共服務應用科技和加強創科氛圍等工作。(資料圖片)

施政報告2023・專頁|措施懶人包 派錢生育 樓市減辣 李家超KPI

李家超去年十月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就不同政策和目標訂立KPI。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方面,分別有5項KPI,包括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培育初創企業、吸引創科人才、及推進「再工業化」,港府不同官員不時公開分享吸引創科人才、培育初創企業等工作進展,惟「再工業化」的工作相對較少提及,《香港01》整理了相關KPI供市民監察政府工作,並從中探討不同的發展方向,香港可怎樣把握機會,扭轉現時困局。

李家超去年十月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就不同政策和目標訂立KPI。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創科)中心」方面,分別有5項KPI。(梁鵬威攝)

為配合引入重點企業落戶香港,同時推動「新型工業化」,政府冀提供更多先進製造空間,其中2022年《施政報告》KPI中提到期望在「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下,資助在港設立的智能生產線累計總數由2022年約30條增至2027年超過130條,至今進展如何?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發言人向《香港01》表示,科技園公司正就興建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進行技術可行性研究及經濟效益分析,另外,截至2023年8月「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已累計支持56條在港設立的智能生產線,包括今年內獲評審委員會支持的10條智能生產線。

在港設立的智能生產線於一年內已達目標數量的四成,進度尚算不俗,不過政策優劣除檢視可量化的數據是否達標外,也須看重政策實際執行上是否可行、貼地、戳到痛點。

政府擬設新型工業化辦 洪雯期望更好聯繫業界

一向關心本地產業發展的洪雯接受《香港01》專訪,她的辦公室書架上放了一本由前任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撰寫的《反思香港發展模式》,她坦言香港的發展模式、政策推動長久以來均信奉「Demand Driven」(需求導向),即按現時的短缺,繼而預測未來十年、二十年後的需求,現今推出的政策僅為滿足預想的未來需求,換句話說即欠缺遠景、無策略。

消息指,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會宣布進一步成立「新型工業化辦公室」,加強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及綠色化,以「工業專員」領軍,協助創科及工業局聯絡業界,了解香港「再工業化」的進展和痛點。

洪雯直言,樂見政府有意成立「新型工業化辦公室」,以專員領軍進一步推動再工業化,尋求產業多元化發展的機遇:「而家局長(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孫東)係科學背景,創新科技署長(李國彬)係公務員背景,真正懂工業嘅得好少,有辦公室、專員後,雖然好難請到人,但先可以有真正嘅工業專家聯聯繫業界、發展工業。」

說到底,再工業化、產業多元化發展都是為香港謀求更好的發展出路,打破現有僵局。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洪雯

產業科技化減依賴金融業 助青年拓就業空間

香港本以「四大產業」即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引以為傲。不過,隨著金融服務業一枝獨秀,失衡發展導致其餘產業支柱萎縮,全港七百多萬人僅約百分之三從事金融行業,難以撐起香港經濟發展的半邊天。

洪雯表示,製造業於2000年佔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十,現時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GDP)降至約百分之一;其他與香港經濟體相若的地方,如新加坡為百分之二十、瑞典為百分之十八、以色列為百分之十一、上海為百分之二十五,洪雯直言:「香港(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一係全球絕無僅有地低。」

她認為科技和製造業兩者融合,不論是「科技產業化」,抑或「產業科技化」,除可減少香港對金融業的依賴,增加本地產業多元化外,同時為本地青年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就業空間。

港產人造衞星更吸引

不過,有人認為香港寸金尺土,再工業化的空間不足,多數建議「香港研發、內地生產」。但洪雯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她認為衞星等數據科技產品極適合在港製造。

她解釋指,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容易吸引國際人才落戶香港發展;穩鞏的金融體系令企業更容取得資金;更重要是,內地衞星所收集的數據難以向外流,跨境數據分析受到阻礙,而香港在普通法保障下,資訊透明流動,相較「中國製造」的衞星,其他地方更願意相信和使用「香港製造」的衞星,變相香港更容易收集全球數據,建立全球信息流。

話雖如此,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限制美國企業未來在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AI)等敏感技術對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投資的行政命令後,不少人認為香港上述的優勢蕩然無存,科研發展將難再大展拳腳,本地「科技產業化」的願景似乎將會落空。

美國制裁限制港企發展? 洪雯:仲有好多Market

洪雯坦言,在中美衝突下中國產品、企業或面臨裁制風險,美國政府的行政命令亦對香港科企取得美國資金造成負面影響,但她強調香港企業有多元的資金來源:「我哋都仲有亞太區國際城市嘅光環,雖然美國認為香港等同內地,但香港香港仲有短暫嘅『Window』(時機)。」

至於這個短暫的時機是否足夠讓香港科技工基急速發展成長,甚至重新打入美國市場?「美國嘅核心Market(市場)應該難啲,但仲有好多Market(市場),只要香港保持「一國兩制」嘅優勢、保持好作為內地『境外』城市,就可以把握到發展機會。」

說到底,保留原有特色對香港發展尤其重要,洪雯最後再三提醒:「堅守底線思維(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國家發展利益),底線上面嘅空間就係香港㗎啦,你唔可以下下『政治正確』,牆上有個戴黃色安全帽,十幾年前嘅畫,你都唔畀佢存在,呢啲思維係害國家又害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