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叮囑「區區有議辦」勿少過改制前規模 聯合議辦成趨勢

撰文:潘耀昇
出版:更新:

【區議會/區議會選舉】區議會選戰剛落幕,開設議員辦事處成為下一個戰場。據悉,有關方面早前下達指示,希望「區區有議辦」,建議維持以往舊制劃分452個選區都有辦事處的服務規模,起碼數量都要「近乎」一樣,地點平均分布,不希望「太多堆埋一齊」,最理想每名區議員都各自開設辦事處,聯合辦事處亦無妨。

新制下有470名區議員,理論上綽綽有餘,現實是資源、經驗成最大問題,不只大黨傾向開聯合辦事處,細政團想壯大推動議題力量,都希望跨政團合作開辦事處,或許將呈現新一幅勢力版圖。

+1

民建聯部分區完成部署 傾向只與黨友開聯合議辦

新出爐的《區議員履職監察制度指引》規定,區議員上任3個月内成立最少一個地區辦事處,與其他議員組成的聯合辦事處亦計算在內,辦公時間每周不得少於40小時。建制最大黨民建聯今屆選舉是「大贏家」,坐擁147個議席,佔區議會總議席三分一,亦面對人手租金等資源問題。

該黨有直選議員稱,改制後選區較以往大得多,有些「九合一」甚至「十合一」,巡區都要行足數日,辦事處不可能全覆蓋,主要以「直選孖地委會」或「直選孖委任」的方向開設聯合辦事處。據了解民建聯部分區已完成開設辦事處的部署,傾向只與黨友合作,有議員坦言「始終要掛民建聯牌頭,租金兩份分,辦事處資源、更表都要分開」,即使曾接獲獨立的委任議員的青睞求合作,都是認為同黨比較方便,「佢無經驗,一齊開即係自己做晒」。

區議員辦事處。(資料圖片 / 邵沛琳攝)

「單頭」議會新丁資源經驗不足 拉攏合作免單打獨鬥

來屆有大約200名區議員報稱獨立或無申報政治聯繫,佔總數近4成,這些「單頭」議員不少是新丁,莫說是資源,議會或服務經驗亦不足,部分人本身亦有另一份正職。有即將上任的獨立委任區議員透露,傾向與其他議員開設聯合辦事處,「皮費問題,租金貴,2個人夾租皮費輕啲,又互相照應」,服務點以方便其本身正職工作地點為主要考量。亦有細政團主動尋求其他建制政團合作,開設聯合辦事處,以推動議題合作為大前題。據悉,有鄉事派議員亦蠢蠢欲動,拉攏獨立議員合作。

「單頭」議會新丁經驗不足,一同開聯合辦事處可謂各取所需。有政界人士認為,合作的重點不在議題和「牙力」,而是部署下次選戰,為擴大版圖增加地區樁腳。不過這個「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都存在變數,因為有關方面對議員辦事處覆蓋範圍都有一定期望。

+2

改制前鮮有區議員聯合議辦 改制後「聯乘」成常態

開設聯合辦事處可謂今屆立法會議員的常態,例如選委界孖著地區直選議員合作,有助提升知名度及接觸居民。區議員開聯合辦事處過去不常見,現屆的例子有深水埗前區議員劉家衡和李文浩曾開聯合議辦,主要因為選區和理念相近。改制前選區較現時小得多,每區一個辦事處已滿足服務需要;改制後選區劃大,亦是愛國者的世界,當局都希望議員同心協力「做區」,不再有開區議員辦事處是為「開票倉」的想法,更不應再有地域界限。

+2

指示「區區有議辦」 地點分布平均 忌「堆埋一齊」

據悉,有關方面早前曾經下達指示,希望「區區有議辦」,其中一個考慮方案是參考舊制的452個選區劃分,維持每區都有辦事處的服務規模,起碼辦事處數量「近乎」一樣。雖然按新《履職監察指引》規定,每名議員都要開設至少一個辦事處,聯名辦事處亦計算在內。但若果大家都只開一個聯合辦事處滿足基本要求,則恕難達到期望,最理想每名區議員都各自開設辦事處,聯合辦事處亦無妨,有關方面認為開設地點要平均,切忌「堆埋一齊」。

有候任議員認同「議辦比以前薄弱梗係唔得」

以北區區議會為例,舊選區劃分之下有18區選區,新制下有24個區議員,雖然委任議員佔3分之1,但如果每名議員都各自開設辦事處,從人數上看,理論上是滿足到「區區有議辦」的要求。有候任議員認同有關方面的想法,「議辦比以前薄弱梗係唔得」,不過現實考慮是每個選區本身是某議員或某地區人士的「地頭」,若有其他人「踩場」,可能會引起尷尬或者紛爭。

愛國者下的區議會,開設區議員辦事處的戰場上,能否擺脫黨派利益,有待3個月開辦事處限期後,觀望新一幅勢力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