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具收藏家】難忘整副豬牙面前燒 赴阿拉斯加找愛斯基摩人的刀

撰文:韓詠儀
出版:更新:

「我喜歡從飲食着手,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喜歡鑽研世界各地飲食文化及搜羅各式食具的收藏家羅金成,曾到40多個地方旅遊,蒐集回來的收藏品多達數百件,大部分都在博物館展出。對他而言,如果說有什麼比收藏品更珍貴,大概是旅遊的難忘體驗。
攝影:受訪者提供

今年3月,羅金成(Bruce)到北極,就是為了尋找愛斯基摩人用過的刀具,研究極地的飲食文化。
鯨魚、昆蟲、豬牙肉我都食過,去北極唔係為咗北極光,係去搵愛斯基摩人用過嘅刀。
飲食文化收藏家 羅金成(Bruce)

羅金成(Bruce)不單是個旅遊家,更是一個飲食文化收藏家。今年3月,他遠赴位於阿拉斯加州最北端的巴羅(Barrow),不是為了看北極光,不是為了看冰川,而是為了找尋愛斯基摩人的刀具、食具。「愛斯基摩人的人口愈來愈少,假如滅絕的話很可惜,極地的飲食文化很有特色,希望能夠保留。」

靠食鯨魚刺身補能量 魚油照明

「北極天氣嚴寒,幾乎寸草不生,所以愛斯基摩人會夏天捕鯨,並將鯨魚肉放進冰窖中儲存,以確保有肉過冬。」

談起在巴羅的見聞,他表示,由於北極種植不到水果、蔬菜,愛斯基摩人能吸收鐵質的機會很少,他們賴以為生的只有能在極地生存的動物,例如鯨魚肉的奧米加3豐富,能補充身體的能量。「鯨魚肉的味道像半熟的脆肉鯇,油脂很多,傳統愛斯基摩人是生吃鯨魚肉的,鯨油亦會留下作照明用途。」不過現在限制捕鯨,加上極地考察的支援人員進駐,「現在巴羅上美式快餐店已經很普及,鯨魚在部分地區已變成節慶食品。」

Bruce說巴羅幾乎寸草不生,鎮上的人都以吃美式快餐為主。

談起愛斯基摩人,他便滔滔不絕地解釋:「愛斯基摩人是非常特殊的民族,試想想,他們從亞洲遷移到美洲,與印第安人打仗後再遷移到北極地區。能夠在這麼嚴寒的天氣下生存,很厲害!而且他們的武器大多以獵食為主,沒有過分殘暴的歷史,因此可以推測出他們是比較和平、刻苦的民族。」

非洲人用手吃飯,粟米糊(Ugali)和烤雞是常見的食物。

與傣族人一起吃燒豬牙肉 小刀逐塊片

比起品嘗美食,Bruce更着重飲食當中聯繫到的文化。大概十多年前,Bruce已經踏足肯亞、坦桑尼亞等地,「以前很少人去這些國家,我一向也不愛跟旅遊團,喜歡自己探索。」他憶起東非的飲食,直言菜式比較單調,「那是關係到非洲地區的農作物和用餐方法,非洲人以手吃飯,因此菜式醬汁不多,也不會像廣東菜一樣熱騰騰。他們的主糧是粟米糊(Ugali),一種以水煮開粟米粉的糧食。」他形容:「用手掐一團Ugali放入口,像薯蓉般的質感,但沒什麼調味,非洲都是烤雞最好吃。」

「走進當地民居,往往更有驚喜。」好像有一次他到中緬泰邊境的西雙版納,和山區傣族人一起吃「燒豬牙肉」,他自言那次印象很深,「他們把整副豬的牙齒放在面前燒,然後用小刀割下牙齒附近的肉一塊一塊地吃。」

吃過數種昆蟲的Bruce表示,昆蟲烤焗後香脆像果仁。

昆蟲像果仁 混沙律雪糕同吃

Bruce自言大膽,很多東西也會吃,在去年的米蘭世界博覽會,他便嘗過多種昆蟲的滋味。記者聽罷「聞蟲色變」,Bruce卻悠然地表示自己買了幾包昆蟲回港吃,「什麼都應該試一下。」他解釋:「已經有一些歐洲國家,例如比利時和意大利,設有專門的昆蟲養殖場用以製成食物。他們把昆蟲放進焗爐再打碎,混入朱古力、沙律當中,吃起來很脆口,像雪糕上的果仁,超市已經有昆蟲賣!昆蟲高氨基酸,蛋白質,營養價值高,可見是未來飲食的新方向。」

訪問下來,Bruce信手拈来各地的風土人情,不用翻開一本本飲食文化書,短短談話間,便像遊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