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STEAM大會中小特校教案投稿分享 探討AI時代教育創新之路

撰文:容育仁
出版:更新:

「第三屆粵港澳促進 STEAM 教育大會— AI 時代下的 STEAM 教育」(下稱大會)於7月4日至5日期間,假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行,大會早前已經邀請粵港澳三地的研究人員、老師及研究生,就會議主題投稿文章,以促進會上的分享及交流。

主辦方收到多份投稿,其中4份本港入選教案或投稿來自文理書院(九龍)、沙田培英中學、滬江小學、及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覆蓋中小特校。文理書院(九龍)助理校長李朝暉提交的文章就分享了學校以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 為主題的課程,回應當今社會的科技發展趨勢,培養學生有助學生未來學習以至是投身職場的知識及技能。

匯聚粵港澳教育界人才 促進三地STEAM教育發展

大會由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香港電腦教育學會、華南師範大學、及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育學系、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粵港澳大灣區教師聯合會、粵港澳促進STEM教育聯盟、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協辦,教育局為支持單位,《香港01》為夥伴媒體。

大會設有專家主旨報告、論文摘要報告、教學案例分享、學生學習成果展示等環節,並且聚集來自粵港澳三地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中小學教師及研究人員,期望透過會議加強交流與互動,以推動粵港澳STEAM教育發展。

AIoT創新課程奪國際殊榮 文理書院(九龍)啟發未來科技人才

文理書院(九龍)推出以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 為主題的課程不僅涵蓋 AI 和物聯網的理論知識,還包括實際項目開發。(文理書院(九龍)提供圖片)
文理書院(九龍)在15th IEEE Integrated STEM Education Conference 中獲得 2025 IEEE ISEC Best Paper Award - Work in Progress Papers 的冠軍。(文理書院(九龍)提供圖片)

文理書院(九龍)推出以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 為主題的課程,希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AI 技術如何應用於物聯網設備中。文理書院(九龍)助理校長李朝暉指,課程不僅反映了當前的科技趨勢,還引導學生探索這些技術如何改善生活。他又說,課程設計的靈感來源於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的崛起,當中最大的特色在於強調實踐性和跨學科融合,課程不僅涵蓋 AI 和物聯網的理論知識,還包括實際項目開發,如設計智能家居系統。而這種實踐導向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有助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能夠邊動手邊學習,使得他們更專注投入課堂。李助校稱,不少學生已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出自己的 AIoT 項目,並清晰表達其設計理念,這不僅顯示了他們的理解深度,也彰顯了學校在教育上的成功。而這份成就更使學校在今年的 15th IEEE Integrated STEM Education Conference 中獲得 2025 IEEE ISEC Best Paper Award - Work in Progress Papers 的冠軍,反映課程質量和學校在 STEAM 教育領域的持續努力和創新。

融合AI與自主學習 培英中學創新英語寫作教學法

為有效推展使用各人工智能平台,沙田培英中學英文科負責同事多次舉行教師講解環節。(沙田培英中學提供圖片)

面對21世紀教育新趨勢,沙田培英中學英文科蘇昌華及何諾熙兩位老師聯手設計嶄新教案,讓傳統教室和新科技學習發揮所長,結合人工智能與協作學習,不僅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更藉此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學習如何讓科技成為學習良伴。

這份針對中五學生、圍繞香港中學文憑試英語卷二「農莊公園遊客指南」題目的教案,涵蓋預習、課堂、功課與跟進四大階段,讓學生善用不同平台進行深度學習,實踐布魯姆認知領域六層次的全面語文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效能和鞏固學習所得。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反應來看,兩位老師均表示,教案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主動性。由於學生積極完成網上預習課業,故他們在課前已能掌握基本知識,課堂上亦積極投入討論;教師則能透過平台報告快速掌握學生學習進度與難點,有效地提供跟進指導。

以AI進入地質世界 滬江小學創新英文課堂結合科技與環境議題

滬江小學的英文科團隊為小六學生設計了一套名為「Hot Issues」的校本教材,引入人工智能圖像生成技術。(滬江小學提供圖片)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生成式AI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滬江小學的英文科團隊為小六學生設計了一套名為「Hot Issues」的校本教材,並以「珠穆朗瑪峰的增長現象」為主題,引入人工智能圖像生成技術,結合英文閱讀理解與地質科學知識。這堂歷時兩節共120分鐘的課程,融合語言學習、環境議題與數碼素養,成功把抽象艱深的地質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學習經歷。

滬江小學副校長羅筱彤表示,課堂設計的最大特色,是使用AI作為橋接抽象地質概念與視覺表達的工具,學生需要撰寫AI提示詞(AI Prompt),引導圖像生成工具將他們腦中的想像變成圖像來表達複雜的地質概念。羅副校強調,課堂是將AI圖像生成技術融入地質概念的學習過程,而非僅作為一個技術新奇點,讓學生成為科技的主動學習者。

雖然AI圖像生成過程中面對挑戰,部分學生需多次調整提示詞才能產出符合預期的圖像,但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積極,特別是在「AI Prompt Writing Workshop」的環節,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及與AI Image Generator 的互動,一次又一次地修正AI提示詞 。在學習成果方面,羅副校說,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揮空間,例如語言能力強的學生在編寫詳細提示詞方面表現出色,而視覺導向的學習者則在評估和改進生成圖像方面有所長。

AI助力特殊教育 劉本章學校打造一站式學習體驗

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積極推廣及分享以電子教學平台支援多元學習需要的學生。(劉本章學校提供圖片)

作為教育局「學校伙伴計劃」特殊學校暨資源中心,以及「蘋果傑出學校」(Apple Distinguished School),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積極推廣及分享以電子教學平台支援多元學習需要的學生。該校林康妮老師表示,適逢三水同鄉會建校基金會有限公司申請了「優質教育基金電子學習配套計劃」,獲資助發展電子學習所需的配套,公開課堂利用「RainbowStar」電子學習平台的一站式功能,包括「討論版」和嶄新的「AI小助手」,讓學生集中地上課及做課堂練習。

課堂以流行歌曲作為切入點,既貼近學生生活,又有效引導學生理解音樂版權的重要概念。學生之後更應用GarageBand進行循環樂段創作及分享,並再次利用討論版討論。林老師說,同學們課堂上表現專注,學生能透過新工具學習,使上課變得更有意義,增加他們的投入及參與度。

第三屆粵港澳促進 STEAM 教育大會— AI 時代下的 STEAM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