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孔屏下鏡頭手機面世 告別M字額瀏海 背後要有重大犧牲?

撰文:愛范兒
出版:更新:

先是小米,後是中興,屏下鏡頭技術,再一次成為了手機圈的焦點。
但這次不再是摸不著的工程機演示了,如今,中興已經把這項技術應用在量產機型AXON 20 上,實現了對前置鏡頭的隱藏,正面看手機屏,也不會再有「缺一塊」的情況。

+32

中興使用的是維信諾的方案,這也不是什麼秘密了。早前,維信諾便介紹了自己的屏下鏡頭方案,並表示它達到了「量產和應用級別」,而且很快會有終端產品跟進。一時間,坊間紛紛開始猜測,首發之名會花落誰家。沒想到,中興竟成了第一位吃螃蟹的人,而小米,則把量產機劃進了明年的時間表裡。

不管技術是否足夠成熟,走向量產終究是個信號。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1-2年內,屏下鏡頭這個能讓屏幕與前置鏡頭共存的完美方案,將成為各大手機廠商都會跟進的新技術。哪怕是蘋果,iPhone 額頭上的那道凸起,它也遲早得想辦法解決掉。

相關圖輯:Visionox(維信諾)發表「InV see」,標榜以「新材料、新器件、新設計」提供全球首個可量產的屏下鏡頭方案▼▼▼

+3

1. 鏡頭是怎麼藏在屏幕下方的?

手機拍照的原理並不難理解:當你調用鏡頭取景時,被攝物體的反射光會穿過相機鏡組,在感光元件上形成一個倒像,最終呈現在屏幕中。

本質上,不管是相機,還是手機,拍照時都需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而如果我們想讓「藏」在屏幕底下的鏡頭成功拍到照片,就需要解決一個問題:

如何讓足夠多的光線穿透屏幕?

又或者說,如何讓佈滿像素點的屏幕,變得跟玻璃鏡片一樣透明?

這項技術其實已經被發明出來了。早在10 年前,借助OLED 屏結構層級較少、獨立發光的優勢,三星便向我們展示了透明筆記本、透明窗戶等一系列產品。就近期來說,小米的透明電視,其實也是顯示屏透明化的一個典型例子。

相關文章:小米透明電視技術解構 噱頭滿分但實用性成疑 商店櫥窗最適合

+6

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設備的屏幕在顯示或不顯示圖像的時候,都是灰濛蒙的一塊,而不像玻璃那般通透,這意味著它們並沒有做到100% 透明度。

原因是什麼?因為這些屏幕只是將其中一半的發色像素,換成了由高透明材料製成的「透明像素點」,相當於只有一部分面板區域能透過光線。而另一半子像素,仍然會佈滿密密麻麻的紅綠藍子像素,為的就是確保圖像的現實。

雖然真正透明的部分只有一半,這也足以「騙過」用戶的眼睛,讓我們感知到透明,看到屏幕背後的東西。

OPPO 的屏下鏡頭技術展示圖(OPPO 官網)

某種程度上說,屏下鏡頭的訴求,其實和透明電視很類似了。因為只要屏幕透明了,鏡頭自然就能捕捉到來自屏幕另一端的光線。

不過在實現方式上,兩者仍然存在著一些技術差異。首先,手機還沒辦法像電視一樣,可以將屏幕後背的電路板、芯片等組件放在額外的主機上,所以它並不需要做「全屏透明化」,只需解決前置鏡頭那一小塊區域的透光性即可。

其次,由於手機屏幕距離人眼更近,所以對顯示精度的要求會更高,如果貿然減少大量像素點,等於說是讓我們重回480p的馬賽克時代。

小米展示的新一代屏下鏡頭方案,計劃在明年量產(小米)

出於這兩點考慮,這也是為什麼,現階段的屏下鏡頭方案會將顯示屏一分為二,分成「主顯示區」和「鏡頭區」兩部分。

核心目的,就是想讓大部分屏幕依舊延續原本的色彩、亮度優勢;其次,再對「鏡頭區」這一塊極小區域「動手術」,把它屏體中的正負極都換用高透明材料,把透光率做上去,讓鏡頭捕捉到足夠多的光線。

真正難解決的,其實是讓「鏡頭區」去兼顧「圖像顯示」和「拍照成像」這兩方面的需求。畢竟,哪怕它面積再小,它還是要顯示顏色,還是要保持和主顯示區的一致性,那麼它就必然要保留一定的像素點。

此時,兩種方案便應運而生了。其中一種是降低像素總量,增加透光面積,這其實和透明電視的原理很類似。而另一種方案,則是在維持原有像素總量的基礎上,將單個像素的面積做小,再利用像素間的空隙來實現透光。

中興AXON 20 選擇降低「鏡頭區」的像素密度,來解決透光性,但更低的PPI 也會造成視差,導致「色塊」的出現。(B站up主JD大手哥)

老實說,兩種方案的效果孰優孰劣,目前還無法下定論。因為不管是從中興AXON 20的真機上手視頻,還是說小米放出的工程機視頻中,我們還是能在特定角度或是某些非深色界面下,看到一個小「色塊」的存在。

這個「色塊」,便是屏下鏡頭所處的「鏡頭區」了。這是因為像素密度的降低,導致和主顯示區精度的不一致,才會出現這種拼接痕跡。

就目前來看,包括像小米、OPPO、vivo 等廠商都仍在解決這個「色塊」的顯示不一致問題,比如說能否讓它變得不明顯,能否解決特定角度下的色差情況。

年初vivo 推出的APEX 2020 概念機(愛范兒授權使用)

屏下鏡頭另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自拍效果。「能不能拍到照片」這個問題其實已經被解決了,現在我們更關心的,是它「能不能拍得和其他手機一樣好」。這不僅對前置鏡頭的感光元件提出了更高的硬件要求(更大的光圈,更大的底,進更多的光),同時,一些物理層面實在無法消除的部分,則要靠算法來彌補。

如果最終,屏下鏡頭的拍照做好了,哪怕是「鏡頭區」仍有一些視差問題,它依舊可以作為挖孔屏的替代,讓大部分手機回歸到完整一塊屏的體驗上。

但如果還做不到,甚至無法達到大部分人的可接受標準,我實在不認為,人們可以在忍受視差的同時,還要丟掉原來的美顏照。

相關文章:小米10至尊紀念版手機登DxOMark榜首 即睇實機鏡頭拍攝性能評價

+6

2. 真全面屏能讓手機漲價嗎?並不會

做屏下鏡頭的價值和目的是什麼?很多人會說,它可以讓我們做一整塊完整屏幕,解決掉瀏海、挖孔等缺失的部分。

事實上早兩年,迷戀於這種極致感的手機廠商就已經借助升降鏡頭,或是滑蓋、正反雙屏等結構,提前達成了這一目標。這意味著有很多消費者,已經率先知道「正面完整一塊屏」的手機到底長什麼樣子。

當然,以前做無開孔屏幕,是有代價的。一個是不可避免的重量、厚度提升。因為做升降要加入電機,做滑蓋也需要滑軌組件,那麼就必須要在機身內部預留額外空間,一大批重量在200g左右,厚度達到9mm的手機便隨之誕生。

此前我們對比過升降和非升降機型,在重量和厚度上的差異(愛范兒授權使用)

另一個,就是甜點級功能的缺失。空間被佔據後,有的功能就不得不被放棄掉,比如說無線充電的線圈,比如說防水防塵特性等,因為它們不是「剛需」,至少在當時,不會比一塊真全面屏的優先級要高。

有趣的是,歷經了一年多對全面屏的摸索後,大部分廠商最終卻重回了「挖孔屏」的「非全面屏」道路,重新強調起輕薄,帶回了無線充電,去發展高刷新率屏、潛望式鏡組這樣的特性。

這也引出一個新的問題:

人們對於全面屏的追求,是否真的那麼強烈?甚至強烈到需要犧牲掉其他部分的體驗了?

市場的發展趨勢告訴我們,如果為了手機全面屏,就得以其它部分的體驗作為代價,這種犧牲並不值得。

的確,真全面屏確實填補了很多人對於瀏海、挖孔屏的怨念情緒,也將視覺體驗做到了更極致,但客觀的說,這個孔有和沒有,並不會對你的實際使用帶來多少影響。

相反,由於近兩三年出現了大量採用異形屏的手機,許多第三方開發商都在主動調整自己應用的長寬比,去適配屏幕頂部的那塊缺失。更別說之後的水滴,以及現在的挖孔屏設計,對於屏幕顯示區的影響已經比瀏海小很多了,就算不去掉,它也不會讓你少看幾行文字,或是擋住遊戲、視頻裡的關鍵信息。也正因如此,貿然將不成熟的屏下鏡頭技術應用在量產機型上,並不是一個非常理智的行為。

當然,本次中興選擇把它放在了一款2000元檔的中端機上,而非旗艦機上,其實也能看出,它更多是帶著一種試探市場的意向去推進的,而不是想藉助它,讓產品獲得多少額外的溢價能力。

即使技術不成熟,偶有槽點,但考慮到價格,我們也勉強可以接受。但想要在未來衝擊新的高端價位段,屏下鏡頭會是必須項,但並不是唯一項。

3. 屏下鏡頭還沒到說真香的時候

看到屏下鏡頭走向量產,我回想起當年屏幕指紋剛面世時的糟糕狀態。

如果你有體驗過2018 年年初的vivo X20 Plus 屏幕指紋版,應該記得,最早一批的屏幕指紋手機體驗,是被很多人詬病的,比如識別靈敏度不高,速度太慢等,都是當時屏幕指紋技術會存在的缺點。

加上屏幕指紋沒有「實體」概念,你無法盲解,而只能在識別時掃一眼屏幕,以確保手指貼在正確的位置上,時至今日,這仍然是屏幕指紋的不足之處。

屏幕指紋剛面世時,體驗是很差勁的。(愛范兒授權使用)

不過到現在,已經很少再有人會嫌棄屏幕指紋的體驗了,當它的識別準確率和速度得到大幅提升,同時不再是一個額外的成本負擔後,越來越多的手機都開始替換掉傳統的電容指紋,不再做後背開孔。似乎轉眼之間,你都很難再在主流Android 手機上,找到一個不採用屏幕指紋的產品。

但這背後由發生了怎樣的技術演變,很多人並不會知道。

如果不是幾家手機廠商帶著供應方一起迭代,逐漸把屏幕指紋做到大眾可接受的範圍內,我想到今天,大量手機仍會停留在側邊、後背指紋的時代,繼續忍受著「內褲反穿」這樣的調侃說法。

現在,屏下鏡頭其實也處於「萬事開頭難」的狀態,期待和質疑聲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共存。一方面,它確實還不完美,不管是客觀存在的視差問題,還是說妥協的拍照,都無法充分體現出比挖孔設計佔優的部分。

另一方面,也是前文提到的,大眾已經提前靠升降、滑蓋手機感知到「全屏無孔」的模樣了,所以哪怕屏下鏡頭確實是新技術,但對於只看結果的消費者來說,它能帶來的「新鮮感」始終有限,廠商也就沒法靠「外觀層面的大改」攫取眼球,為用戶找到新的換機理由。

可風險總是需要有人去承擔的,尤其是對於想要追逐技術的手機廠商而言,屏下鏡頭依舊是一個能讓產品獲得新差異化的可能性,也是智能手機為數不多的新突破口了。

要想走得比別人更遠,只能一邊做好被罵的準備,一邊抱著持續演進的決心去對待。

【本文獲「愛范兒」授權轉載,原文:你應該買一台屏下鏡頭手機嗎| 硬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