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薙刀】源遠流長的日本傳統兵器 不只女性和尚武士使用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日本武道包含多種武術,包括武備志介紹過的柔道、空手道、劍道相撲合氣道弓道杖道等,當中還有一種在日本歷史上頗具地位的兵器武術——薙刀術。(音「替」,Naginatajutsu)

在介紹薙刀術之前,先跟大家談談薙刀(Naginata)這種兵器。

很多人以為它是日本女性專用的兵器,但現實上並非如此⋯⋯

 

▍ 薙刀簡介:

(圖片擷取自:Felice Beato,http://bit.ly/2t4kNHv)

薙刀是古代日本武將使用的一種長柄兵器,形狀類似中國關刀的重形兵器,被應用於戰場打鬥殺敵。及後武家女性均需學習薙刀術,薙刀因而被改造成較輕量化的武具,使女性能夠充份控制,同時亦增強薙刀術的速度及機動性。

今天薙刀術漸漸演變成現代武道運動,全日本薙刀聯盟確立現時的薙刀形制,薙刀術成為日本武道搏擊運動的其中一個重要項目。

 

▍ 薙刀的由來:

相傳薙刀是奈良時代( 710 年 - 794年)傳入,由於當時日本與宋代交流密切,遣唐僧人便將中國襌宗寺院習武使用的大刀帶到日本,並逐漸獨立發展適合日本人體型使用的輕量化大刀,即日本薙刀和長卷,並成為奈良時代僧兵的常用武器之一。
 

武備志中亦羅列了不同的長刀種類。(圖片來自:茅元儀《武備志》,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可是,雖然傳說西漢已有所謂的「偃月刀」,但按照古代鍛造技術發展,在中國歷史上跟薙刀非常相似的「眉尖刀」,至少要到宋朝才成為軍中常備兵器。在宋代的《武經總要》中,便介紹了七種長柄刀,如掉刀、鳳嘴刀、筆刀、屈刀、戟刀、偃月刀、眉尖刀。

假如薙刀真的是從唐代引入的話,有可能會是唐代失傳的長刀——陌刀。《唐六典・卷十六》的:「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然而,從這種長柄刀的刀形卻是雙刃直身,跟薙刀外形大相徑庭。因此,有可能當時引入的長柄刀,只是薙刀的前身。
 

薙刀的前身「手鉾」。(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t1IkJq)

因此有研究指出,薙刀可能改良自奈良時期獨有的長柄兵器「手鉾」(てほこ)。這種兵器改良自一般長槍,兼具刺、斬功能。以上圖藤安将平作、正倉院所復原的手鉾來說,它全長104.4厘米,柄長66厘米,刃長38.4厘米。從長度,還是形狀來說,手鉾跟薙刀還是相距甚遠。

所以,就著薙刀的起源,至今還是眾說紛紜。

 

▍ 薙刀在古時的應用情況

(圖片來自:楊洲周延 - artsanddesignsjapan.com, パブリック・ドメイン, http://bit.ly/2GgxOpu)

在一般印象中,大家經常以為薙刀是一種女性專用的兵器,但其實它早在最初是作為武士及武裝人士的戰場兵器。據胡煒權博士補充,薙刀(江戶以前稱為「長刀」)並非僧兵(「僧兵」是江戶時代才出現的概念稱呼)的專用武器,這印象來自於江戶-明治時代的想像。

在平安時代(794-1185),武士集團的作戰方式為先在馬上作遠程射擊,然後才接近進行「一騎討」(武將單挑)。其後當作戰方式轉為步兵集團戰為主時,薙刀便開始成為足輕(步兵)廣泛應用的兵器之一。

在源平合戦(1180–1185)期間,當時騎兵作戰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薙刀則能有效抵抗騎兵攻擊之餘,又能在步戰中造成很大威力,所以薙刀在戰場上的地位再度提升,被武士視為戰場上的利器。甚至為了防禦薙刀的下段砍擊,特地把護脛加入到日本裝甲的一部分。由此可見,薙刀在當時戰場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GeAeF2)

南北朝時期(1331 - 1392年)戰亂頻繁,當其時的長槍不如戰國般長,而且只能用於刺擊和打擊。反觀薙刀不單亦能刺擊和打擊,更能作出大範圍、大威力的斬擊,因此還是廣為武士使用。在成畫於鐮倉時代(1185 - 1333)的《平治物語絵巻》中,便不時看見手執薙刀的武士身影。在1370年成書的日本古典文學名著《太平記》中,亦經常描繪豪勇之士揮舞薙刀擊倒對手的情景。

 

▍ 薙刀末落於戰場 成為民間武術:

後來自應仁之亂(1467-1477年)起,因為戰鬥的主流逐漸變成足輕集團作戰,加上長槍的長度日漸加長(長度介乎2.5 - 10米),已經遠遠超於薙刀,因此在使用上及列陣上均較為方便的長槍也取代了薙刀,成為足輕集團的主力武器。

雖則薙刀退出了戰場,卻一直以兵器武術的方式承傳在民間。

進入江戶時代,日本已再沒有應付戰爭的必要,德川幕府對民間兵器採取管制,只有武士階級才可佩刀。幸而,幕府對薙刀的管制只限於「大薙刀」一類,薙刀才得以武術方式存活下來。由於武藝缺少了在戰場發揮的機會,所以掌握薙刀術的武者轉而設立道場授徒為業,與薙刀術相關的流派亦急速增加,散落在各藩國之中。
 

(圖片來自:KAZUMASA OGAWA - Military Costumes in Old Japan, Photographed by K. Ogawa, Under the Direction of Chitora Kawasaki of Ko-yu-kai (Tokyo Fine Art School), Tokyo, K. Ogawa, 1895 (Meiji 28), Public Domain, )

另一方面,薙刀術亦作為武家女子研修的護身術之一。據胡煒權博士補充,江戶武家女性其實練刀術多於薙刀術,女性練習薙刀術其實盛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從大正年代到戰後迄今,現代化的「薙刀術」也逐漸變成了運動形式的技藝,薙刀為「女性適用」的刻板印象卻依舊沒變。

時至今日,薙刀術仍然在學校、古武術道場、武道場等為日本年輕一代所修習,並不僅限於女性之中。

 

▍ 薙刀的形制:

薙刀刀柄長度一般介乎於90-180厘米,在末端設有「刀鍔」。刀柄跟槍矛木柄不同,不是圓形設計,而是採取橢圓形的設計。木柄底部設有「石突」。

薙刀刀刃一般長30-60厘米,但亦有長達90厘米的大薙刀刀刃。與槍矛類兵器相比,薙刀刀莖的長度較長,長度跟刀身相若,而且不時刻上刀銘。
 

+2

刀刃外型區分,主要分成兩種,都取自史書記載的知名女性名字。刀身較細、尾端彎曲幅度較小的是「靜」型,取名自源義經之愛妾「靜御前」。刀身較寬、尾端彎曲幅度較大的是「巴」型,取名自木曾義仲之妾「巴御前」。

現存的薙刀以「巴」型具多,因為其彎型刀刃能加強砍切效能,對於體格較小的人亦更易在馬上揮動。

 

▍ 薙刀直し:薙刀變成打刀、脇差而重生

+1

另外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當薙刀逐步退出戰場後,除了成為民間武術兵器外,一些薙刀更轉化為武士刀,以另一種型式流傳下去。這種修復重塑的方式稱為「薙刀直し」。

「薙刀直し」的作法主要有兩個部分,其一是把薙刀刀身打磨至適合成刀的形狀,其二是把刀莖切裁成合適的長度。正常大小或刀身較短的薙刀,會被重新打造成脇差或短刀。而大太刀則可打造成打刀,就如九鬼嘉隆所藏有的打刀。

由於薙刀最初大多都是作為長期實戰兵器使用,當中不少具有相當高的品質,當然大部分只是質素低下的產品。因此導致「薙刀直し的是鈍刀」的錯覺,其實有不少「薙刀直し」的刀品乃屬極品之作。

當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粟田口吉光所作的「名物 骨喰藤四郎」及「名物 鯰尾藤四郎」。

 

▍ 其他種類的薙刀

(圖片擷取自:Instituto Niten, via Wikimedia Commons)

由於篇幅所限,有關薙刀的技法及流派則留在另一篇文章再介紹。
 

本文首次刊出後,誠蒙日本史學者胡煒權博士曾給予指正,現原文摘錄胡博士原文,供各位參考:

1=薙刀(江戶以前稱為「長刀」)並非僧兵(「僧兵」是江戶時代才出現的概念稱呼)的專用武器,這印象來自於江戶-明治時代的想像。
2=江戶武家女性其實練刀術多於薙刀術,女性練習薙刀術其實盛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