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國】從太極武師敗予業餘拳手 再探武術搏擊的迷思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近日,內地「渾元形意太極門」馬保國慘遭搏擊愛好者王慶民30秒內擊倒3次,最後更昏迷打輸,引起武術界廣泛討論。嘻鬧過後,到底事件當中應當包含什麼反思呢?

五月十七日下午,山東搏擊比賽「演武堂之十六」,現年69歲的渾元形意太極門馬保國首次國內比武。馬保國是內地太極師傅,因愛活躍社交媒體,亦曾公開揶揄張偉麗於UFC「打法蠢」,並向張偉麗邀戰,多番言論近年來備受媒體關注。

這次他對戰50歲搏擊愛好者王慶民,因他曾有「打贏國際拳王」炒作新聞,亦多次標榜練氣功和五連鞭絕技等,更經常以傳統武術者自居,因此這次賽事備受關注。怎料他於賽事30秒內3次被擊倒,最後更昏迷落敗,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9

對於今次賽事短片,在武術圈內廣為流傳,網上更附上另一條馬保國前幾年的舊片,在片中他大談他的絕招,還有他「打贏」外國拳王的片段,對比他在「演武堂」比賽30秒遭KO,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並質疑馬保國能力。

關於是次比賽,有內地評論人質疑造假。(1)首先,在早幾年徐曉冬在內地武術圈掀起打假風暴之際,馬曾親撰4,000字長文痛斥徐曉冬「狂妄之極」,後來他雖然接受徐曉冬挑戰但十分巧合賽前有人報警,讓這場「私鬥」無法成事。其次,這次比賽對決雙方年齡差距接近二十年,雖然馬保國本來的對手是70歲的太極師傅李賢春,因李在賽前無法通過體檢,而換上王慶民。

王慶民本為武術教練,曾入伍當兵,在部隊時練習散手和擒拿,但愛惜名聲的馬保國會否真的與一位比自己年輕廿年的搏擊師傅對打,一開始便讓人懷疑。最後,是次比賽協辦單位為內地一間體育策劃公司,而主辦方「演武堂」其實以該公司名義登記,結果「協辦即主辦」,而馬保國於賽前亦積極呼籲網民如要觀看,就看要收費的直播。馬王一戰,在賽前上亦有重點宣傳,王慶民更有較多篇幅介紹。當然可能因馬保國在內地已有人氣,讓賽會刻意強調對手,來炒熱這場賽事。以上種種原因,或令一直拒接公開應戰的馬保國,最後參與比賽,但也叫人意外。

其實,馬保國造假已有前科,數年前他很自豪發布一條他打勝外國拳手Peter Irving的影片,讓內地媒體大肆報道,當時已有網民表示比賽片段太假,後來Peter Irving本人更發聲明指他只是做戲配合拍攝。(2)馬保國過往在媒體聲稱「唱歌破裸絞」、「接化發」等「絕技」,雖然吸引了一批粉絲,但亦為不少武術圈人士質疑當中不合理之處。

賽後,中國MMA名將劉文擘表示:「如果一個瘋癲的老頭非要把他打挺才能證明他瘋癲,那我不明白真正瘋癲的人是誰。我站在行業未來的角度期望,人平安。」

▍一次又一次同類事件的反思

從「徐曉東對雷雷」到「徐曉東對丁浩」,再到今次「馬保國對王慶民」,每次都在武術界掀起軒然大波,引來無數人關注。然而在「武備志編輯團隊」眼中,這不過這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歷史重演」,當中除了「無奈」二字外,亦深感要認真的討論武術,依舊有很多知識需要普及。

嘻鬧過後,到底事件當中應當包含了什麼反思呢?

武備志曾撰文討論過當中問題,以下再細說多次。

延伸閲讀:

【迷思合集】不練搏擊但有搏擊能力? 開宗立派又所為何事?

【思想】習武就一定要打搏擊嗎 怎樣才算真正的武者?

和而不同——流派的當下意義

(一)對武術的另一幻想:「不練搏擊,但搏擊能力好」

在武備志的不同文章中,都寫過不同的人,不論是坊間還是習武者,很多時候都會存在不同的幻想:不論是對動物的情意結習武後的神效、更甚的可能相信古怪的凌空勁等等。而另一個常有的幻想,就是「不練搏擊,但搏擊能力好」。

+2

這種情況不只是存在於傳統武術,不同的武術也會出現。例如,假如你是在一個拳擊館中,每天都只是打沙袋,不論是有拳套、還是沒有拳套,你的拳擊搏擊能力是不會變得優秀的。相比街外人,你當然更好,因為你知道動作的發力、姿勢,而你也有更好多體能;但同時,只打沙包的你,不懂出擊的時機、不懂追擊的步法、不懂掌握距離互動,就算你「知道」這些知識,但你能做到嗎?你習慣被打中嗎?你身體習慣那些動作嗎?在緊張的情況下你的發揮又有多好?這些東西,如果沒有搏擊練習,就沒有。

正如一位沒有練過「華麗表演腳」的搏擊拳手,就算他的戰績有多輝煌也好,你突然要他踢難度極高的多重迴旋踢,他也踢不了。無他,就是因為沒有練習而已。或許給他兩星期,他就可以做得到,但你也要給他兩星期練習。

回到這次「鬧劇」,如果太極一方平常根本沒有搏擊訓練,面對一個每次訓練都有搏擊時段的選手,結果可想而知。

(二)規則決定勝負,練習決定能力

一個流派中的比賽,往往會因應規則而有一套主流的打法(因這方法最易贏),而這套主流又會反過來改變流派中的訓練。不過因為規則所限,用來應付這主流打法的技術,可能並不允許在比賽中使用,這時候,要麼就是改規則,要麼就是順著主流打法作出微細的技術改變。
《現代MMA已不再是流派A對流派B》

在此舉出一個例子:極真空手道比賽及「寸止」空手道比賽。在極真空手道的比賽中,大多都是二人在極近的距離下作連續出拳搏擊,再加入低掃、膝、高踢等技術;而寸止空手道中的比賽,往往是二人在一個遠距離,忽然突進再一下攻擊。

+1

兩者有如此大的分別,就是因為規則。極真沒有護具,但拳不能打頭,以致攻擊身體的情況極多,那就變成近距離交戰;寸止空手道比賽,一擊得手後會暫停比賽,所以打這規則的空手道家,會集中在那一次攻擊之中。

因為這規則,想參加這次比賽的空手道家就會有相應訓練,以致極真空手道家的身體抗打能力極強,而寸止空手道家的突進能力就很強。

有怎麼樣的訓練,就有怎樣的能力。

而馬保國很明顯在參加比賽前,從沒有就著比賽方式,作出相應技術調整或改良,就倉猝去進行比賽,從未跳出自身局限,落得如此結果絕對不令人意外。

在毫無準備下便倉卒投入搏擊比賽,要不是「過份自信」,要不就是「有勇無謀」。要驗證及改良一門技術,無可避免地要跨越漫長的苦難。

延伸閲讀:

續說迷思:武術是面鏡子——不要自欺、更不要欺人

【打天下】莊惠剛正空手道大不同 競技真的不如全接觸流派嗎

【武編周記】外國網紅習合氣道十四年 記錄如何轉為挑戰MMA選手

(三)改變需要時間以及膽量

要驗證自身武術技術的搏擊效用,唯有跳出自身的搏擊環境,與別人搏擊交流才能得知。可是,這個驗證過程定必是充滿失敗和挫折的。經過驗證,才能確切知道技術限制或特性,然後進而改良、研究,去令技術更易發揮,或是想辦法去令技術更加可行。

其實從過去到今時今日,武術都不是「一藝走天涯」的世界。過去很多宗師會融會貫通,集各家所成;現今假如要參與不同的搏擊比賽,如MMA,即使某拳擊手的拳再好,亦不可能單靠拳擊便成為MMA冠軍,其技術必然有其局限,而這些局限很可能需要用上其他技術來彌補。

失敗過後,只要不是故步自封,反而去練習、去研究,究竟如何才能把自己擅長的技術去發揮,當中有很多挫敗,選手需要不斷適應,但唯有如此才能進步。當中需要的除了時間,還有膽量。

忽然,很多的人都很怕輸,好像輸了的話,整個門派就沒有價值,但其實,所有門派都輸過,假如有不敗門派,那現時應該只有那個門派存在;同時,不同人也可能適合不同門派及風格,這在《開宗立派》一文中也有提過。

同時,各個名家都有輸過,以上的文章也有說到,他們肯去嘗試學習新的技術,去變、去進步。武備志多次介紹名家,不是想跟讀者們說老一輩有多厲害,祖師有多威武,而是想大家去學習他們的精神,不論是創新、整理技術的決心、對教學的熱誠,還是肯去嘗試的膽量,這些都是我們這個年代需要的。

技術創新、改進,是一個門派的生命力的象徵。

最後,說到底「馬保國」這件事所帶出的絕不僅僅是「某某被打敗了」那麼簡單,背後其實包含了歷史中不斷重演的「武術迷思」。唯有破除迷思,才能擺脫無盡的「嘻笑怒罵」,作出真正的改變。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