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兵為拳|兵器與手法:由脫槍成拳到頂肘為盾 詮釋力強弱是關鍵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只能粗梳地分開幾部份淺談,當中的分類、技術分析,如有不認同的地方,可以隨便討論。關於詮釋是否正確之類的思想問題,及後會有另一篇文章接著討論。這篇文章只集中在技術上。

先作回顧

在此篇文章前,可以看以下的文章。這些文章都以不同角度,講述了兵器與手法的傳承關係,以及「化兵為拳」想法的例子。

以槍入拳:談傳統武術從兵器技法演化到純體術|轉載文章

【MMA·詠春】「斬頸等於完結」:談談傳統武術與武器的關係

「脫兵為拳」 - 形意、八卦、詠春、八極

此影片講述了一些傳統武術的徒手技法,其實是古代兵器的手法。片中舉了四例,分別是形意拳三體式與槍、八卦掌的手法與子午鴛鴦鉞、詠春的問手與八斬刀、以及八極拳的頂肘與盾。在此先假定為真,順著他的說法,每個簡單解釋一下。

形意拳三體式與槍

形意拳以三體式為基礎,前手與胸口成水平狀,後手置於小腹。兩手形成的角度,確實相近於大槍武藝中的「釣魚槍」架式(即槍頭翹起對準敵人面門,槍尾下壓)。而三體式中的「雞腿步」,把大部份的重心都貫注於後腳,當轉體時就能夠將力量以直線完全放出,貼近扎槍的發力模式。扎槍時講求力達槍頭,其距離也比出拳更遠,故此力量的高度集中和收放,便成為了箇中的關鍵。

另外從手形上講,有人認為崩拳便是中平扎槍的反映,而起鑽落翻的手形,則是代表了封槍及閉槍。另外在鍛煉,如果是以前手立掌的方式鍛煉三體式,便會發覺前臂肌肉收緊得最為明顯,而前臂肌肉的力量,正是封槍、閉槍的要點之一。

八卦掌的手法與子午鴛鴦鉞

據聞子午鴛鴦鉞由八卦掌祖師董海川所創,乃八卦門的獨門兵器,所以許多它的招式如「青龍返首」、「獅子張口」等,都與八卦掌的掌招同名,而兩者的練法亦均以走圈為基礎。有人甚至直接用卦象對應它的各式打法,好比「坎卦」對應「拿法」、「兌卦」對應「推法」等。現時不少八卦掌流派都有傳承子午鴛鴦鉞的套路,但難以知道是否原初套路。

詠春的問手與八斬刀

片中以問手的高低位置出發,講述為何前手不舉高護面。的確,假如持有兵器,除非想直斬,否則不會舉高以致「中門大開」;而八斬刀是較短的兵器,就更不用舉太高。詠春中的手法如耕、攤,都可以在八斬刀上運用到(耕刀、攤刀);連環衝拳則可以變為連續的直刺。而過去的八斬刀(或雙刀)則更長更尖,就更利刺擊。

不過徒手與持兵器當然有所差別,如江志強師傅就曾在《閒談詠春八斬刀》中寫過「如果詠春拳理,所說的手肘為攻防最重要的緊守位置,在八斬刀的手腕運用,便是等如拳術的手肘位置」。

八極拳的頂肘與盾

曾聽過一位武術前輩在加上歷史背景(反清復明上戰場)的考慮下,亦有此看法。假如一手持盾,另一手持常作搭配的單刀,很多動作都會非常自然。在《知乎》上一個關於八極拳與槍的討論中,亦有人指出八極拳中的挨、擠、靠,配上盾後可以有更好的發揮,他也配上警棍盾牌操的圖片,看看當中有否啟發。

除了頂肘,這個刀盾說法,也可以用以解釋八極拳中的一些下向上,但整隻手都是直的拳。(第一條片應該是第三十招「馬式左崩捶」1:48 - 1:50) (第二條片應該是第21、22招「大纏絲」後的「崩捶」0:58 - 1:00,以及27、28招「千斤墜」後的「崩捶」)。這種拳最「明顯」的解讀就是撩陰,但發力也好,拳的軌跡也好,亦好像有更好的做法。但假如手持單刀,這一下就變成了下向上的刺,而過程中若反手也會變成下向上撩:

小結

如果繼續尋找,大概會發現更多的相連性。在此不是指以上的詮釋就是唯一,也不是指套拳中所有手法都必定是兵器手法。在武術的演變過程中,不同人加入不同的見解和技術十分正常,重要的是哪一個最為合用。或者一套拳,本來是很多是兵器手法,但後來慢慢加入更多的徙手技術(就如作者二刀流該文所說),因此同時夾雜不同手法,也不意外。重要的是,那一個詮釋力最強?那一個又最合用?

有一些武術中的兵器與手法,則更為微妙,例如Silat中很多埋身拍手、Hammerfist的動作,看起來威力比普通出拳弱,但配上小刀虎爪刀則變成了殺著;又例如空手兗的柺,可以讓已有一定拳腳能力的人即時上手,更能反過來加強某些徙手技術的威力(如中擋、正拳),但篇幅有限,將分章討論。

而思想上的討論,例如怎樣才算「正確詮釋」,「知道是兵器手法後又如何」,「師傅不是這樣教的,所以我不認同」等等思想問題,將於下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