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除了練「功」外 「肌肉力量」更是功中之功|來稿文章

人們發現自己隨長年紀漸大,體能便會逐漸衰退。在習武者的世界當中也經常流傳一句名言「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到底甚麼是練「拳」?甚麼是練「功」?有甚麼方法還可以防止自己未老先衰呢?
文章作者:鍾禮賢
作者簡介:專項研究武術的運動教練,國際跆拳道聯盟國際教練,黑帶五段師範。同時持有多張運動訓練相關證書。
【武備志】編輯團隊校對
▍先說「拳」和「功」
不少人初學武術,很在意自己有沒有學到甚麼「一招半式」,最好是去學巴西柔術一兩堂便懂得「飛身十字固」(Flying Armbar),懂得「攤膀伏」便了解了詠春一樣。事實上,這些招式就是招式,每一套武術都固然有自己的招式,但懂了招式,又代表甚麼?
李小龍曾經留過一句名言「我不害怕曾經練過一萬種踢法的人,但我害怕一種踢法練過一萬次的人」,年輕時總是百思不得其解,為甚麼知道得越多的人反倒不是值得可怕呢?更特別在於筆者所修習的跆拳道,更是有林林總總不同的踢擊技巧,何以同樣以踢擊聞名的李小龍卻有此一言?
原理在於,一萬種踢法的意義,便是「練拳」,一種踢法練一萬次,便是「練功」。
在這裏所謂的「練拳」,說的就是單純把一些招式學回來了便是。招式的本身其實不過是一些肢體動作,而要把招式真實地應用出來,可說是配合不少內容。比如說單單一個直拳,為甚麼要直去而不成勾線?為甚麼要用拳而不用掌?發力的位置該為前臂還是胸大肌?是不是甚麼時候都必須使用直拳?
要把一招用得好,用得準,配合的就是在重複訓練的時候,有沒有好好地把動作的細節都深究一次。在這裏也可以分成兩大方向去說明,一是習武者內在,有沒有深思每一個動作細節,如何發力?如何做得更好等等;二是習武者的外在經驗,在實際和別人對練的時候,甚麼時機用得更好?對方會有甚麼反應?後續該有甚麼動作等等等等,都是實際上的「功架」而不僅是「招式」了。
老師傅們的功架,往往不是在一些華麗花俏的招式上表現出來,更多時候就不過是一下直拳便能讓人叱異。一下直拳所顯露出來的力量,速度,擊打位置,馬步身法等等便能展現出所謂的有功架還是沒有功架。
▍從運動訓練的元素分析
進一步科學化一點地說明,每一個動作,都是由神經系統主導,經由肌肉與骨骼系統聯合運作所構成的。因此,在運動訓練當中,針對的都是「肌肉,骨骼,神經」三大元素。
反覆的訓練正是讓身體的神經系統有效的把動作練得更為純熟,便訓練者本人能夠把動作更快完成,也就是所謂的練成「肌肉記憶」。事實上,這個過程就是要令身體有一套更快的「處理程序」,比如初學柔道者只記得招式的完成動作,卻經常忘記「破勢」(即在招式完成之前先要令對方失去平衡的動作),反覆的訓練就是希望在應用招式的一刻已經把「破勢=>入式=>殘心」的流程在不需額外思考的時間下完成。
「肌肉記憶」是有趣的研究,就現時所有的資料顯示,並不是說明肌肉本身有記憶的存在,而是在肌肉生成了一些名為「肌核」的細胞組織。已知的「肌核」的主要功能可以理解為召集肌肉產生動作的單位,而隨著反覆的運動訓練,「肌核」便會生成在肌肉之內而不會隨著肌肉的自然萎縮而消失。
簡而言之,「肌核」就像是召喚動作的快捷鍵,當你想要在電腦複製一段文字時,不用再按上「編輯」和「複製」,而只需要ctrl + c 即可完成。而要在肌肉當中建立這些快捷鍵,首要前提便是反覆的練習,讓神經系統了解,當需要用上這些動作時,如何可以一氣過完成所有細節。
▍肌肉力量更是重中之重
但更重要的是,即使你的動作能夠瞬間完成,要支撐你完成動作的,始終都需要肌肉本身的力量。
上文提過,肌肉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萎縮,這是無法逆轉和改變的事實。一般而言,肌肉在三十歲開始會每年流失1%,會年紀越大,流失的速率越快。但在另一方面,肌肉卻是能夠持續成長的身體單,只要有適當的重量訓練,肌肉是會有效增長的,因此,不難發現不少網絡分享都說,一些老人家可以退休後沒事忙才開始參與重量訓練,卻能在七十歲時打造出滿身肌肉的外形。
因此,要抵抗肌肉流失的話,必須要配合重量訓練,以使自己肌肉成長的速度比起流失的速度快,那就相對不會有嚴重的體能問題了。
有效的重量訓練在於能否針對肌肉持續增長,要令肌肉持續增長,首要條件是符合「超負荷原則」。詳細的訓練方法不詳述,簡單而言就是要令肌肉挑戰比本身更重的負荷,因此,單純的自身體重訓練(Body-Weight Training)並不能滿足上述條件,雖然有總比沒有好,但如果能夠在日常的「體能訓練動作」,比如掌上壓,深蹲等等加入額外重量,可以是啞鈴槓鈴等訓練器材,或是練習的拍擋體重,都是合適的外在重量。
如果沒有肌肉力量的招式,往往不過是花拳綉腿;但單純只靠體力的動作,卻就敵不過技術細節掌握得更好的老師傅。能夠把兩者好好結合,才是真真正正的練武吧。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武備志立場。)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曉得大家能否盡數?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八種太極發勁方式,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