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喊只有氣勢?由外至內的影響有其運動心理學根據|來稿文章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在奧運場上不少競技運動都會有運動員選擇以「叫喊」的方式來提神打氣,甚至挑釁或恫嚇對手。在傳統武術訓練當中,不少都會要求在練習時配合「叫喊」,到底這種大叫有沒有作用?如果有內容地大叫是不是更有氣勢?運動心理學中一些小理論或許能解釋這種情況。

文章作者:鍾禮賢

作者簡介:專項研究武術的運動教練,國際跆拳道聯盟國際教練,黑帶五段師範。同時持有多張運動訓練相關證書。

文章經【武備志】編輯團隊校對。

▍運動心理學的應用

+3

正如游泳銀牌,同時為美國密芝根大學主修心理學的何詩蓓,憑其專業個人經驗道出,比賽的時候,八成是心態,兩成是體能。在武術傳統裏也流傳一句名言「一膽二力三功夫」,所謂的膽,自然也是心理質素,由此可見,古往今來,心理學在運動層面的地位絕不比起技術甚至身體質素為低。

運動心理學的應用層面有很多,而其中一個很有趣的基本理論,稱為「認知行為理論」。認知行為理論在於認知與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雖然在不同學派裏的演繹稍有不同,但大致上的方向也是相類似的。

筆者一直認識的認知行為理論,在於認知會改變情緒,情緒會決定行為。比如看見美味的食物(認知),情緒高興了(正面情緒),決定吃掉美食(行為)。而與此同時,行為也會反向影響認知,比如吃到劣食(行為),導致情緒低落(負面情緒),再令認知上對該食物產生負面認知。

而這個影響也不必然是線性的。舉例,心情好的時候(正面情緒)可能會導致日常的認知有所改變,比如看見普通的香蕉也視之為珍寶美食一樣。反之,心情差的時候,即使身邊的人做的事有多麼正確,可能是在等紅燈轉為綠燈過馬路,也能產生焦慮和不安,想要衝過馬路之類。

基於這個理解,便能構建一個簡單的三角形:

延伸閱讀:

蛋白粉能否提升力量?減磅中的搏擊選手或者更需要它|來稿文章

武術搏擊訓練能否有效修身?又能否取代帶氧訓練?|來稿文章

▍叫喊的意義

+4

不止在武術搏擊比賽,在其他的競技項目中,也經常有叫喊的表現。而叫喊的作用,卻能同時產生多層的影響來提升運動表現。

1)激發腎上腺素:

叫喊的時候,有機會令身體產生更多的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的出現,最主要原因在於身體需要面對生命威脅時要產生「作戰或逃跑」的反應,從而令身體處於較高的運動水平,例如心跳加速,血管擴張,血液傾向保留在四肢而非內臟等生理反應。值得留意的是,「為了叫喊而叫喊」與「為了求生而叫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純粹為了滿足要求的叫喊,沒有力度,沒有氣勢,沒有效果;而奮力的叫喊便較能誘使身體作出上述生理反應,而越貼近「求生」的感覺便越能催使這種效果。

2)成功的替代經驗:

有趣的是,「儀式感」同樣是叫喊可能帶出的效果。運動理學上有一種稱為「替代經驗」的理論,是指一種透過重複又重複的練習或演練,從而使在比賽的時候能夠把訓練的經驗應用出來,而「叫喊」則可以是成為啟動這些成功經驗的「儀式」。同樣的情況也應用在其他競賽當中,例如羽毛球比賽時成功扣殺得分後叫喊,也會使「叫喊」成為「成功的儀式」,從而成為了「每次叫喊都代表成功」的替代經驗。因此,在武術競技當中叫喊出來,也能強化這種「成功的認知」。

3)啟動的儀式:

和上文有些許類似,不同的是,上文是以「叫喊=成功經驗」作為支持,而這裏是以「叫喊」作為某一種動作的「啟動儀式」(想成咒語也類似)。比如跆拳道在擊碎動作前總會先叫喊後攻擊,久經這種訓練下,「叫喊」的後續行為便是「攻擊」而不是逃跑。因此,在相對弱勢的情況下,透過叫喊來回憶這種攻擊行為的經驗,便能改變行為,轉為進攻。

最後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透過叫喊作為手段,有機會會引起負面效果。其中原理是因為腎上腺素本來就是令身體處於壓力狀態的內分泌,如果持續時間過長,便會傾向「逃跑」而不再是「攻擊」;另外,如果受者本來對於叫喊的替代經驗較差(在道場練習時,總是因出錯而被喝罵等等),則反而可能令受者出現負面情緒,從而拉低運動表現。因此,如果想要透過叫喊來作為提升運動表現,在日常訓練的時候應該要加強正經驗而非負面情緒。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武備志立場。)

武圖App2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4

八種太極發勁方式,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