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中國史上首位「武俠小說」作家 靠聽說竟翻譯無數外語作品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今次為大家介紹一位於文壇大有來頭,但在武學界貢獻良多的習武文人。與老舍不同的是,老舍在文壇上繼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這次我們的主角較老舍年長一輩,五四文化運動時他是極度捍衛傳統文化,大力評擊新文化運動和維護文言文的健將,他所有有關武學的著作,全是以文言文書寫,他是清末民初著名文學家——林紓。

中國第一代正名「武俠小說」

林紓(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盧,福建閩縣人,桐城派古文家及翻譯家。林琴南是清末著名翻譯家,但翻譯家這稱呼可能有爭議,因為中文以外他不懂外文外語,只與懂外語的朋友合作,由朋友口譯,他在以文言文記錄。現在很多著外國文學,均是由他最先引入中國,例如《雙城記》作者狄更斯,他最早在華流傳作品為林紓所譯《肉塊餘生記》,又小仲馬《茶花女》亦為其所譯,總觀其一生共譯小說超過213部。文壇上他不反對白話,但反對盡廢古文,他寫過白話詩,但其翻譯和小說著作,均主要為文言文作品。

翻譯以外,林紓亦是著名小說家,中國最早標明「武俠小說」者,即為其開創。清末民初,武俠小說日漸流行,林紓於1913年曾撰《劍腥錄》(後來易名《京華碧血錄》),故事講述一位好習武的讀書人,擅用他的劍技懲惡。據學者馬幼垣考證,當時眾多小說期刊所收作品,具有武俠小說性質者,均歸為「義俠」、「俠情」、「勇義」、「技擊」、「武事」等名目;而最早於書中標明「武俠小說」這名目,則為林紓在1915年12月《小說大觀》第三期發表短篇小說《傅眉史》,開啟中國小說以「武俠」為一目錄之始。

及後他另一作品《巾幗陽秋》(1917),男主角阿良也是能文能武,故事暗諷民國初年政治,而故事中主角亦會以飛鏢和點穴功對付惡霸。而林紓後期作品《荊生》,借一位捍衛傳統中國倫理的俠士教訓一個滿口講新文化價值的角色「田其美」,更為後人指他借武俠小說來攻擊新文化運動,被視為五四時期保守派健將。

文武雙全曾習宗鶴拳

文學翻譯和創作以外,林紓亦身體力行習武多年。據林紓朋友胡孟璽《林琴南軼事》「先生早歲在鄉,日必習武一小時。」而林紓福建同鄉,同盟會林之夏的回憶文章中,亦說到親眼多次見到林紓平時在庭院裡練拳。林紓在他撰的《技擊餘聞》中,亦曾提及他向某些閩中拳師請教的事蹟。

例如他曾向福清茶山人,方世培請教他所創的南拳拳種「宗鶴拳」(又名《縱鶴拳》),據林紓所載這拳法「法曰縱鶴,運氣周其身,又聚周身之氣,透雙拳而出,出時作吼聲,久久則並聲而無之,但聞鼻息出入。手(法)分金木火水土,中唯水手出時,中者如中惡,而身已飛越尋丈之外。」(見《技擊餘聞》)由於林紓有習武背景,所以影響他創作的武俠小說,極多主角是亦文亦武書生,看來是他以此來自我投射!

上段曾提及的《技擊餘聞》,是林紓記錄江浙閩粵沿海及台灣拳師軼聞瑣事的筆記,筆者自述是關於「技擊」(武林、武術)專題的古文筆記小說集,是現存清末民初重要地方武術史文獻。這書最初於1913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印行,當中有七篇涉及京陝齊魯中原一帶武林瑣事,更有西方「技擊」傳聞轉載。書中所記四十餘篇的故事,內容涉及武者施展外功、內功、硬功、輕功、氣勁、拳術、劍術、槍術和點穴的技藝故事。

林紓雖然精研武學,但很奇怪的教導兒子尚文輕武。從他給兒子的書信中,他經常叮囑兒子保重自己身體較要,只要做好學問,千萬不要做跑跑跳跳的體操練習。若果林紓肯盡心將其武學傾囊相授予兒子,相信中國會再多一位能文能武的大師。

武圖App2

包括香港在內,現時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術愛好者,嘗試重塑大槍技法。他們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錄》。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