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招親|中國最早出現於北周時期 為何輾轉成為武俠小說情節?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比武招親,是不少武俠片中經常出現的情節。著名者如金庸作品《射雕英雄傳》中,楊鐵心為養女穆念慈舉行比武招親,結果楊康戰勝穆念慈,卻存心調戲而拒絕與女方締結婚約。其實在中國歷史文獻中,也曾載有比武招親的記載,這次讓我們簡介這幾次比武的情況。

早期記載的比武招親

中國最早出現比武招親的記載,出自傳入中土的印度佛教故事。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神通游戲》(Lalitavistara),當中有故事記載,淨飯王為免太子離家出走,決定為他娶妻,選中釋迦族執杖之女瞿波。當淨飯王派人前去向瞿波的父親執杖求親時,執杖提出按照祖傳家規,瞿波必須比武選婿。結果前來參加比武大會的釋迦族青年有五百位之多,個個本領高強。太子最終勝出書寫、算術、抖角、騎射四輪比賽,後迎娶了瞿波。

而真正發生在中土的最早記載,出自北周外戚竇毅為女兒比武招親,結果招得唐高祖李淵為婿的故事。據《舊唐書‧太穆皇后竇氏》載,竇毅為才貌出眾的女兒招婿,「乃於門屏畫二孔雀,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前後數十輩莫能中,高祖(李淵)後至,兩發各中一目。毅大悅,遂歸於我帝(李淵)。」這場比武其實也不見得是公平鬥技,似乎李淵不知如何走後門私下得到(潛約)消息,知道要射中屏雀眼睛才中選。而竇氏將勝出標準定於射中屏中雀眼,其實也將命中目標定得很小,甚考用箭者瞄準能力。

而據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國王海都女之勇力〉所載,也記有元代明月公主比武摔跤招親的記載。蒙古大汗窩闊台孫子海都王,他有一個寶貝女兒名叫艾吉阿姆(Agianit,蒙古語意為「明月」,又名「忽圖倫」),她除了是窩闊台汗國公主外,亦是蒙古著名搏克(蒙古摔跤手)及一名一流戰士。據說她在十七八歲時,相貌端莊,身材姣好。有不少貴族青年跑來求婚,可是都不得要領。

遊牧民族文化背景

以上兩則歷史記載的事例,其實都發生在尚武的少數民族或有遊牧民族文化背景的隋唐皇室人員身上,反映比武招親,某程度上是遊牧民族遺風。在遊牧民的生活圈中,生活面臨很多不安全因素,身體強壯、武藝高強的男性,往往代表更有能力為家庭帶來安全感,獲取更多資源,更容易在大自然環境中存活。在古代《詩經》中,便有詩歌歌頌男子力量:

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詩經‧鄭風‧羔裘》

意思指羔羊皮袍的袖口裝飾豹皮,他這個人既威武又有力量:因為這個人強壯威武,才能放心讓他參與政事治理國家。

亦有論者指,比武招親有助擺脫舊勢力、舊宗族關係的糾纏,轉而向外部尋找更優秀姻親,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就算生活在太平盛世,講儒家文明的漢文化圈中,尚文的漢人婚姻重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高門弟者更講門當戶對,即使是較低門弟者,擇親家都以考慮親家的官位、文化背景和經濟能力為考慮因素,因為這些資源對農業文明來說,是得以發展家族勢力重要資源。

而游牧民族的生存資源,是更以武力為考慮,以上述明月公主故事為例,他的招親當然也有政治方面考慮。當時窩闊台汗國立國不久,新成的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聯盟還很薄弱,海都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王國以外的將領,以得到新的軍事支援力量。又以唐高祖李淵為例,李淵祖上李虎,為北周八柱國,即北周王朝的軍事貴族,屬於顯赫的武裝勢力,可能竇毅私下「放水」(故意相讓),讓李淵知道「考婿」的標準答案,讓他容易過關,結為快婿,聯合李家和竇家兩股軍事勢力。

成為武俠小說的情節

比武招親這招婿途徑移稙到漢文化後,便成為武俠小說常見的情節,以此豐富故事情節。除了上述金庸作品穆念慈比武招親的情節家傳戶曉外,宋元以來很多流傳民間的武俠故事,如《楊門女將》穆桂英比武嫁楊宗保、《三俠五義》展昭與丁月華比劍招親、講述三國故事的《英雄譜》關索招親、民初小說《荒江女俠》高氏兄弟為妹比武招親,甚至當代影視作品,如由李連杰主演電影《方世玉》亦設有雷老虎為女兒比武招親的情節。在儒家社會現實裡,這種招婚現象根本並不容許,然而在武俠故事的「江湖」卻大不同了:江湖上的人是邊緣群體,不受文人儒家禮法所支配,江湖本身充滿凶險不法勾當,主流社會文化較少干涉江湖文化,因此江湖自然有一套自己的秩序法則,比武招親便是兩家連結時,為了突顯女性自主時而所設定的情節。

學者王立先生認為,女性比武招親往往需要具備這樣幾個條件:

1、小姐的個人綜合條件出色,不滿足於一般性的被動式的婚配,而有著理想化的追求,往往引起與家長的衝突,家庭遂作出了有保留的讓步,於是採取了比武招親的形式;

2、小姐的父母(主要是父)相對說來較為開朗,同意或是默許女兒擇婿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要達到小姐滿意同時家長也能接受;

3、女方往往是武術世家,因而小姐有較好的身手武功,並且對自己獲勝充滿信心;

4、女方家裡有相當的經濟實力,能夠輕而易舉地解決相應費用,同時在當地也有較大的地方勢力,不至於擔心地痞無賴乘機糾纏搗亂;

5、求親的男子不僅僅要求武功高超,更要在武德上能夠服人,從而在這一公開化的「選拔賽」當中得到鄉里較好的輿論,部分地抵消先前當地追求者的妒忌和不滿。

「武德」或人的品行

在歷史中的皇室比武招親史例中,尚且滿足到上述五項要求(第五項較難在歷史故事中檢視);然而在武俠江湖中,若未能滿足這五個條件,便會有不完滿結局出現,造成情節衝突懸念。以穆念慈故事為例,穆念慈與父親行走江湖,明顯不是地方之雄,結果比武招親時惹來無賴生事,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中這個比武招親情節精妙之處,便是之前武俠小說中的比武招親多是大團員結局覓得佳婿,金庸卻寫一個反派楊康贏得比武悔婚,從而帶出上述第五項要求:武德。

上文曾說過,武俠故事中的江湖叢林雖然想不受儒家的主流枷鎖所束縛,是講述社會邊緣人士的生活故事。但武俠故事作為普羅大眾的娛樂載體,本身有教化社會作用,因此傳統文化中「以德服人」、「德行」等倫理元素,以「武德」這一元素重新注入在武俠故事創作中。江湖中女性角色相對主流文化獨立自主,比武招親這種相對半自由的擇偶方式(例如女方可以「放水」裝輸讓心儀男方獲勝),減低父母之命對女子終身幸福的干預,但如何能自圓其說,在不理父母之命的前提下確保武藝高強的「快婿」能為女子帶來幸福?因而,在武俠故事創作中「武德」成為檢視「快婿」元素之一,而比武招親亦成為一個在江湖中人人需要遵守的「制度」。《射雕》中楊康勝出招親比武後悔婚,為人所不齒正是這種價值的反映。

因此,說到底,現實中比武招親或真的實力武藝較技;但在武俠故事的讀者眼中,暗中仍然是品德較量。

參考文獻:

王立:〈比武招親─個帶有俠義色彩的江湖規則的人類學依據母題〉,山西:山西大學學報,2006年5月第29期。

武圖App2

包括香港在內,現時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術愛好者,嘗試重塑大槍技法。他們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錄》。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

+8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