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公園變休閒區 海洋公園面臨絕路還是出路?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海洋公園去年獲政府撥款54億元,以償還貸款及營運一年,惟需重新審視其定位,並制訂初步計劃。在逃過一劫後,政府日前交代海洋公園的重生方案:其中山下的「海濱樂園」將改為免費入場,而山上的「高峰樂園」則設最低消費,機動遊戲將改為逐一收費,海洋公園公司董事局主席劉鳴煒明言,「海洋公園將不再是主題公園」,最新定位是「休閒區」,並會引入招標模式邀商戶入駐,期望市民每年能到訪多次。究竟這種大刀闊斧的商業化改革,能否扭轉公園命運?

大刀闊斧的商業化改革,能否扭轉海洋公園的命運?(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聯同海洋公園公司董事局主席劉鳴煒及旅遊事務專員黃智祖於上周一(1月18日)召開記者會,公布擬向海洋公園提供16.7億元非經常性撥款,紓解疫情帶來的後遺症;並自2022/23年起四年內每年提供最多2.8億元,即合共11.2億元的保育補助,以協助海洋公園轉型,以及完善教育及保育工作。

在新方案下,最大的變革莫過於一改固定入場收費模式:山下的「海濱樂園」免費供市民入場參觀,山上設最低消費、機動遊戲改為逐一收費,除核心主題區外,部份園區設施將會外判,或用商業合作方式經營。

▼7個機動遊戲設施,將於2至3年內退役▼

+5

劉鳴煒解釋,以往公園一張門票為498元,不少港人因而一至兩年才到訪一次,這種舊模式已不可行,希望新模式可以帶動人流。倘計劃獲得支持,並獲立法會通過審批,預料最快三年後實行。

與此同時,面積逾45萬平方呎的山下樂園會以「消閒、餐飲及娛樂」的體驗為主,以招標形式邀請商戶進駐零售餐飲消閒區,中標者須自行承擔所有場地的裝修及工程建築費用,而公園亦可抽取其固定百分比營業額,以賺取利潤。

政府上周公布了迪士尼的重生方案,以協助海洋公園轉型。(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試圖靠收租發達

方案一出,隨即惹來不少批評,如有聲音認為海洋公園淪為「劏房」,終離不開香港的經商模式—「靠收租發達」。可是,在企業救治的角度而言,海洋公園採用免入場費、收租及分拆營運模式,以吸引更多本地遊客及支撐日常營運成本,或許亦無可厚非。

海洋公園早已陷入財困,在過往十年,公園的營運表現早已大不如前,入場人數不斷減少,而受疫情影響,公園更有超過半年毫無收入,去年度整體收入為7.17億元,虧損逾11.7億元,表現歷年最差。如海洋公園繼續沿用固定入場收費模式,每年便須有數百萬入場人數,方可達致收支平衡,只是疫情減退,旅客人數亦未必能回復至往日水平,加上長貧難顧,政府不能無止境地提供津貼,因此,是次方案未嘗不是一個開源節流的「生財之道」。

旅遊界議員姚思榮認為,指定設施逐項收費未必能改善海洋公園的財政狀況,但公園開放更多地方予商戶進駐,可增加收入及更多元化,只是要避免管理過於碎片化。

事實上,海洋公園當下所面對的問題,與本港旅遊業的整體困局大同小異。2003年以來,自由行旅客大幅增加,因而衍生大量對零售、酒店的需求,過度依賴內地旅客來港消費,久而久之,不論是產業,還是旅遊景點都更趨單一。是次疫情使本港旅遊發展模式的弊端浮現出來,如何在疫後涅槃重生,成為需要迫切研究的課題。

劉鳴煒表示,海洋公園將不再是主題公園。(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宜邀青年共同規劃

去年,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建議,將海洋公園重生方案納入「躍動港島南」計劃,期望兩者可協同發展,帶動南區發展。

換言之,海洋公園的變革與「躍動港島南」計劃一脈相承,而海洋公園的未來定位不再是主題樂園,而是港島南的餐飲及零售消費中心。如海洋公園能在改善營運表現的同時,新設一些具本地人文色彩的設施,或是加強保育元素,或許會有轉機。

正如專欄作家高天佑日前在報章撰文形容,「改革後的海洋公園就像誠品書店」,表面上憑「書」營造品味氣氛,吸引人流,實際上扮演「二房東」收租賺錢,而海洋公園的「海」—包括海洋生物及美麗海景等,正正等同誠品書店的「書」,別具文化特色,有望重生。

不過,改革不能徒有方向及想像,如何切實執行,更是重點所在。

劉鳴煒不僅是海洋公園公司董事局主席,亦是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自己更創辦了實踐性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而今屆政府曾提出與青年同行,實不妨放權予年輕人,例如成立海洋公園青年工作小組,專門向劉鳴煒提交方案,規劃機動遊戲被淘汰而騰出的大片空間,看看能否結合海洋文化、南區歷史、本土文創等元素,為香港人創造一個值得我們不離不棄的休閒勝地,同時釋放當區的經濟價值。然而,如果海洋公園為了巨額租金而淪為各大品牌進駐的「超級大商場」,那麼,只會重陷過度依靠「消費購物」的死局。

上文節錄於第250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25日)《主題公園變休閒區 海洋公園面臨絕路還是出路?》。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告別特朗普 拜登推新政 抗疫救市求團結 不應忘政改

中美關係步入新格局 「國際線」幻想該醒了

派錢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經濟治理需要有為政府

打工仔竟「貼錢炒自己」 取消強積金對沖不容再等

由旅行證件變歸化條件 BNO之爭的關鍵

主題公園變休閒區 海洋公園面臨絕路還是出路?

不封不封還須封 「疫區」是這樣變成的

半世紀關係跌至冰點 中澳此情不再?

愛爾蘭母嬰之家悲劇結案  為天主教腐朽歷史寫下終章?

【香港再規劃】「新界牛」逼車何時了?還看洪水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