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計劃|攜手警務處懲教署跨界專業力量 助44被捕青年重塑生涯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反修例風波」已經過去兩年,社會裂痕仍未彌合,對於當中被捕的數千名年輕人,有人主張「趕盡殺絕」,但有更多人提倡放下成見和包袱。香港著名經濟學者宋恩榮及妻子宋陳寶蓮在2020年中牽頭成立「蛻變計劃」,已成功幫助67名涉案青年重獲新生;而在去年5月,時任警務處副處長蕭澤頤更親自致電他們轉介一名服刑中的大三學生尋求協助,從此促成與警務處和懲教署合辦活動「並肩同行」的合作。至本周三(1月26日),「蛻變計劃」宣布將會正式接收由懲教署轉介的更多個案,預計用4至6個月時間逐一了解他們需求,再發動跨機構、跨部門及跨專業的力量,用善意及同理心接納有案底、有誠意自省的年輕人重投社會。

宋恩榮夫婦重視有誠意悔過的被捕青年,視他們為社會的寶貴資產,成立「蛻變計劃」近兩年之際,與懲教署、警方、教育界、商界人士等合作,為被捕青年重塑生涯。(龔嘉盛攝)

「一哥」親自轉介服刑青年求助

宋恩榮夫婦牽頭的志願機構「蛻變計劃」,積極調動社工、精神科醫生、心理輔導員、家庭治療師、律師及學者等社會力量和資源,旨在為25歲以下被捕青年提供免費的情緒輔導及法律支援,好讓他們早日重獲新生,從而促進社會和解。截至去年3月底,「蛻變計劃」已就19宗案件向法院等提交24份社會心理專家報告,其中10宗案件已結案,1宗成功爭取簽保守行為,其餘9宗雖然被判罪成,但法官曾經參考報告量刑:1宗判感化令,1宗判更生中心,1宗判勞教中心,6宗判短期監禁,刑期由7周至20周不等。

兩個月後,時任警務處副處長蕭澤頤的一通電話,令「蛻變計劃」有了突破發展。蕭澤頤在電話中提到,有一名21歲的大三學生,因「反修例」被捕將於8月獲釋,服刑結束後欲重返校園繼續學業,但由於長期缺課並有案底,擔心學校拒絕復學,而鑑於「蛻變計劃」具備處理類似個案經驗,蕭澤頤親自詢問宋陳寶蓮能否幫助這名青年。

熱心的宋氏夫婦當然樂意至極,隨後安排蕭澤頤與大學高層見面。該名青年在服刑期間,亦親自撰寫一封誠意滿滿、極具說服力的復課請求予校方,並在懲教署人員陪同下前往大學,向學生紀律委員會陳述復學申請。青年最後獲准於9月復學,計劃在未來完成第三、第四學年的課程。蕭澤頤則於6月25日升任俗稱「一哥」的警務處處長。

「蛻變計劃」生涯重塑篇總監、社會企業家麥曉暉主要負責聯絡資源,為被捕青年刑滿釋放後重投社會搭建橋樑。他呼籲社會放下成見,勿因青年的案底斷絕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龔嘉盛攝)

「蛻變計劃」聯手「並肩同行」已助44人

談及「蛻變計劃」與警務處和懲教署的首次合作,宋陳寶蓮滿臉欣慰。因為有了互信的基礎和順暢的開端,「蛻變計劃」得以跳出只由社會人士組成的框架,與懲教署和警務處合辦活動「並肩同行」互相協作,成功啟動「生涯重塑」項目,以持續跟進服刑青年,並因應生涯規劃、技能培訓、學業支援、尋找就業或實習機會、家庭輔導等不同需求施以援手。

由雙方開始協作至今,「蛻變計劃」的「生涯重塑」項目合共幫助44名涉案青年,年齡由18歲或以下至37歲不等,當中7人由「並肩同行」轉介。至剛剛過去的周三(1月26日),「蛻變計劃」與「並肩同行」聯合舉辦小型傳媒茶聚,並宣布由這個月開始,「蛻變計劃」將會正式接收由懲教署轉介的更多個案,用4至6個月時間「一對一」了解他們需求,並著手聯絡相關人士幫助他們就學就業,以便他們能刑滿後儘快投入社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警方已就2019年反修例示威活動拘捕10,276人,當中1,754人未成年,4,010人為學生;而已檢控的2775人當中,有1,125名學生,498名未成年。另外,有2,791名被捕青年已經或正在經歷司法處理,當中有1,124人被定罪(下表)。

香港01製圖

幫助悔過青年重獲新生是應有之義

儘管社會上總有些少極端聲音要求嚴懲所有被捕人士,正如早前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建議應該協助有悔意青年重投校園時,曾引起「深藍」陣營非議。然而,事實上,社會主流仍然希望各個持分者能夠對給予真心悔過的被捕青年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例如作為倡議型媒體的《香港01》,早於2020年7月提倡政府不應妄想僅靠刑事後果令年輕人守法,而是應以「法理情」兼備原則修補社會裂痕,包括向被捕青年提供法律、心理和社會關係等層面的支援;又如現任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於2020年8月以警務處處長身份接受《香港01》專訪時,也特別提到假如一些被捕青年真心認錯和悔改,就應該以「警司警誡」方式處理,以免他們留下案底。

宋恩榮此前與《香港01》對話時解釋夫婦倆緣何對被捕青年的更生事務心心念念。他指出,香港老齡化程度高,年輕人少,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更少,而當下社會正全面轉向知識型經濟,必須珍視年輕人作為社會寶貴資產,才能幫助社會長足發展,「一旦青年因案底被社會排擠,找不到好工作,則很容易重犯,令資產變作負擔。」

「蛻變計劃」生涯重塑篇總監、社會企業家麥曉暉主要負責聯絡商界人士及其他社會持份者,為被捕青年搭建重新投入社會的關係網絡。他從中發現,一部份人很認同「蛻變計劃」的理念和原則,不介意被捕青年的過去,一心希望幫助青年更生、促進社會復和;而另一部份人則擔心「標籤效應」導致公眾抱有成見,從而給企業帶來壓力,不願聘用有案底的青年。他感嘆,計劃「不會一步登天」,因為幫助青年更生、聯絡企業、促進社會減低成見和顧慮,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他們絕對不會放棄有潛能的青年。

懲教署高級監督(更生事務)陳永楨表示,反修例中的被捕青年與普通失足青年不可相提並論,懲教署會針對這批人展開有針對性的更生事務。(龔嘉盛攝)

「蛻變計劃」提供情緒輔導和法律支援

其實,無論是由宋恩榮夫婦牽頭的民間組織「蛻變計劃」,還是懲教署和警務處合辦的「並肩同行」,即使在去年5月之前未有正式交集,但雙方早就在各自領域各出一分力。

例如《香港01》去年報道過的工薪家庭青年KC,在「蛻變計劃」之下,獲得法官將刑期減少至三個半月,又爭取到前往澳洲一所大學就讀電腦專業的學額和獎學金;但不為人知的巧合是,原來KC在囚期間,「並肩同行」已不斷輔導KC放下過去、重塑夢想。

KC只是完成「蛻變」的年輕人之一。「蛻變計劃」至少已無償服務67名涉案青年及114名家人。根據流程,計劃通常為受助青年提供一至兩年的跟進服務,並在他們經歷檢控、審訊及服刑這三個階段當中,提供情緒輔導和法律支援,包括由專業團隊撰寫社會心理報告——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盡量爭取相對寬鬆的刑罰;或為部份情節輕微、背景良好的被捕青年爭取不留案底的安排,例如接受「警司警誡」或「撤控守行為」。

香港警察談判組主管廖珈奇提到,在被捕青年及家長參與的親子活動上,有青年與家人互表心聲,露出久違溫情,他眼見亦為之眼濕、動容。(龔嘉盛攝)

「並肩同行」重建守法觀念和正確認知

至於「並肩同行」,則力圖幫助30歲以下被捕青年改過自新、重建守法觀念、改變片面認知。懲教署高級監督(更生事務)陳永楨介紹,懲教署對犯罪人士主要進行「懲罰」與「教導」,而「並肩同行」則着重後者,尤其為「反修例」被捕青年提供全套輔導,並且根據他們的家庭背景進行評估,撰寫報告交給法庭,提供判刑考慮。

反修例涉案青年普遍至少擁有中學學歷,當中不少人畢業於大專院校或以上,且背景良好、無犯罪前科,與普通失足青年不可相提並論。懲教署因而針對他們展開特別的更生工作,包括致力提升國家觀念、加強守法意識、培育靈性休養、修復家庭關係。

例如,懲教署會舉辦「一切從歷史出發」教育活動,通過歷史教育增進被捕青年對祖國的了解,安排他們用VR觀賞內地景點,同時開展《國安法》、《國歌法》教育等;舉辦青少年研習所,為他們進行心理修復與重建;採用藝術治療的方法,通過攝影工作坊幫助他們減少負面情緒,學會更加擅長表達自己。此外,懲教署發現不少被捕青年與家人溝通互動甚少,導致隔閡疏離,便安排親子活動助重建家庭關係。

香港青年專業聯會創辦人黃偉信指,除了介紹實習或就業機會之外,亦很樂意幫助有創業意欲的被捕青年。(龔嘉盛攝)

發動跨機構、跨部門、跨專業力量

香港警察談判組主管廖珈奇則表示,既然有關年輕人已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就應幫助他們放下包袱,面對未來。但他亦坦言,警方接觸青年時,常常感受到對方的戒心,可見工作殊不容易。據他介紹,警方已動員懲教署、坊間組織、警員等力量為服刑的青年舉辦活動,例如製作湯圓、畫親子畫像等活動,為他們製造與家人互動、交流的機會,並從個案會見、動靜態活動、協助融入社會這三個方面,幫助青年達到多角度思考,奉公守法。此外,警方亦會與專家進行社會認知研究,探討他們的行為成因。

除了心理輔導、法律支援、法理教育和靈性休養之外,還少不了商界力量的工作轉介和創業分享。香港青年專業聯會創辦人黃偉信負責為服刑完畢的青年推薦實習或就業機會,幫助有創業意欲的青年搭建資源、傳授創業經驗等。

2019年「十大傑出青年」之一陳君洋則表示,有部份年紀輕、社會閱歷較淺的青年通過實習,加深對整個社會運作的了解,並找到自我價值,更加有信心面對未來。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李建文認為,教育局需着手做些實事,幫助打開大門,讓學生有選擇空間返回校園就學。(龔嘉盛攝)

教育大門終須打開不能鎖死後路

「學生」是反修例被捕和被控人士的一大群體。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李建文校長指出,他曾接收其他刑滿釋放學生重返校園,當中有人表現良好、態度積極,且非常感恩得到改過機會,故冀社會各界正面引導年輕人,「讓年輕人知道我們沒有放棄他們。」

李建文提到,「蛻變計劃」提供支援之前會檢視幾大因素:首先看他是否有其他社會資源配合、守行為表現;其次視乎青年自身是否有意欲接納援手、改過自新;另外,家長的支持也非常重要。雖然目前沒有官方統計,據他所估計,平均每間中學因反修例而失學的學生不少於10個。

他認為,教育大門始終要向學生打開,讓他們有選擇空間,而不是牢牢鎖死後路,而教育局絕對不能坐視不理,應該做些實事,例如幫助15歲以下學生重返校園繼續學業,

2019年「十大傑出青年」之一陳君洋表示,部份被捕青年參與實習後,對社會整體運作加深認識,並找回信心。(龔嘉盛攝)

宋陳寶蓮表示,特首林鄭月娥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僅用短短篇幅提到將會反思青年工作的定位和重點,未免着墨太少,且未提及反修例涉案青年何去何從。她提醒,社會氛圍難以一朝一夕緩和,要為被捕青年重燃希望更不容易,當局必須下些苦功。

通過兩年左右的不懈努力,「蛻變計劃」與「並肩同行」已在社會和解之路上探索一大步。可惜,除了警務處和懲教署之外,特區政府內部仍然缺乏積極討論,甚至未見認真思考應該如何充分調動公共資源和私營力量,推動社會邁向復和。

儘管反修例風波已過去兩年,但社會創傷尚未善後,豈能就此不了了之?

相關文章:蛻變計劃|助60被捕青年獲新生 宋恩榮夫婦:仇恨不應成主流蛻變計劃|港府應牽頭調動資源促社會復和社會復和|面對漫長審訊與心理困擾 被捕青年如何重拾希望?01倡議|設專隊跟進被捕青年 四方面着手與年輕人復和(上)01倡議|設專隊跟進被捕青年 四方面着手與年輕人復和(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