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三|缺乏聯動地區力量文化 社區支援網絡似有還無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候任特首李家超在《競選政綱》承諾加強與地區組織聯繫以提升地區施政效能,當中建議在全港18區成立「地區服務和關愛隊伍」義工網絡,冀能系統性地支援政府的地區工作,例如關顧老弱、應對災情。這令人聯想起一些似曾相識的社區支援網絡。然而,由於港府一向習慣依靠不同性質的社會團體自行代其填補社會服務的不足,以致這些由官方主導或資助的地區服務長期處於資源不足的狀態。

例如,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隊(NLCDP)——由受政府資助的非政府機構根據既定服務標準,在一些社會福利服務和設施相對落後和欠缺的貧困或臨時社區,為當區居民提供相關服務,推動互助精神。在全盛時期,全港有54支NLCDP隊伍。不過,隨著木屋臨屋的清拆,貧困社區的數量減少,NLCDP的規模已大幅削減。根據社署網站公布NLCDP名單,全港目前只有17支隊伍,分佈於18區當中的10個區。

另一個似曾相識的社區支援網絡,是八十年代推行「地區行政計劃」之下用以鼓勵居民參與地區事務的的互助委員會計劃(互委會),由大廈居民成立,主責改善大廈的保安、清潔和一般管理事宜,旨在促進鄰里關係、發揮互助精神、加強政府與居民溝通。在2010年左右全港有多達2,700個互委會,至今現存1,600多個。但在今年年初,民政事務處向所有互委會發信,指出互委會功能日漸式微、要求它們分批解散。

政府原本可以用好這些社區支援網絡,但是......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2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6月20日)《缺乏聯動地區力量文化 社區支援網絡似有還無》。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社區發展陣線外務副主席吳堃廉表示,政府大幅減少NLCDP隊伍,似是想將社區資源合併到綜合服務當中,從而削減開支。其實建立社區網絡、提高居民解決問題自發性和能動性,有助減少政府開支,這也是社區工作本身的方向與價值。(陳葦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