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文化.三|「市場價值」主導建築文化 空間難有共鳴

撰文:劉彥汶
出版:更新:

儘管古物諮詢委員會明文規定「歷史建築」評級標準,但香港的保育建築文化發展總是出現不少變數。這源於普遍市民對建築文化的誤解,以及社會基於意識形態不一而產生應否保留殖民建築的爭議;再加上建築保育一向處於被動狀態,有不少極具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的歷史建築都因商業需要而被拆卸。當作為歷史文化載體的建築物漸漸流逝,香港又何以「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

「去殖化」的迷思無疑成為了推動香港文化的阻力,但這並非唯一原因。事實上,因「去殖化」而被拆卸的建築數量微乎其微,主要都是基於發展壓力而被拆毁重建,近年的皇都戲院爭議便是其中一例。

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慧燕認為,現時香港建築最大的問題不是因為「商業主義」作主導,而是香港的「商業主義」大多數無法「以人為本」,「這是因為(建築)不是以人為本,而非『商業主義』的問題。政府的建築也不美,但它絕對不是商業用途,它不美的原因是這項建築是權力的彰顯。」

因此,有人認為,香港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追求也是建築文化「沒落」的原因……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8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8月1日)《「市場價值」主導建築文化 樓宇一式一樣 空間難有共鳴》

殖民歷史折射民族屈辱,有人因而對相關歷史建築心生厭惡,尤其是標榜不平等權利的西式古典建築。(張浩維攝)
皇都戲院曾被發展商試圖強拍,在市民的爭取之下,才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林若勤攝)
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慧燕認為,現時香港建築最大的問題不是因為「商業主義」作主導,而是香港的「商業主義」大多數無法「以人為本」。(黃寶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