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港晚深的跨境學童.二|通關復課 身心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疫情期間,跨境學童來回陸港的生活方式難以為繼,不乏研究指出,長期上網課影響他們的學習進度、社交能力,甚至有學生出現厭學和抑鬱。如今關口復常、網課不再,有人期望困境可以迎刃而解。然而,當他們突然回到「朝港晚深」的跨境就學生活,卻像中期插班的「插班生」,繼續游離在兩種地方歸屬和身份認同之間。

「朝港晚深的跨境生」深度報道系列四之二

有人期望通關可以解決跨境學童面對的大部分問題,但現實又真是如此嗎?(林志龍攝)

跨境抉擇:回流或移居?

在疫情期間,跨境學童家長用盡方法,嘗試填補子女失去的校園生活。

部分家長移居到香港,方便子女參與半日面授,也有家長選擇讓子女回流深圳,到內地設有香港文憑試學程的港人子弟學校上學。部分學校因而湧現「退學潮」,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於2021年5月訪問了330間中小學,其中近138間受訪學校平均流失12名跨境學生,約1656人。而此時,疫情還未進入最為嚴峻的第五波高峰期。

小六跨境學童文同學的父親主張維持現狀、順其自然:「她已經從幼兒園到小學,適應了整個(通勤)過程。」他未有計劃帶女兒回流內地或搬到香港居住,「她不覺得跨境上學很累,雖然通勤時間較長,不過習慣了就不會太辛苦。」

「他是不同意的,他還是喜歡在香港上學。」中一跨境學生鄭同學的母親亦有問過兒子要不要回流深圳讀書,但對鄭同學來說,長久已來培養的朋友圈、生活圈和文字習慣,並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夠隨意置換,「到深圳這邊又要重新交朋友。」

中一跨境學童鄭同學的母親亦有問過兒子要不要回流深圳讀書。(林志龍攝)

疫下網課:身心出現問題

不過,研究指出,跨境學童久居不出,身心出現異樣,而跨境學生在內地的支援又相當有限,部分家長亦不清楚獲取支援的渠道,彷彿陷入「困獸鬥」。

2022年11月,文太偶爾從親戚口中得知,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在內地設有服務中心,會定期為跨境學童舉辦課外活動和組織義工服務。她就讓蟄居在家的女兒參加合唱團活動。幾次活動過後,女兒重新適應了社交活動,恢復了生氣,又參加了兩次探訪百歲老人的義工服務,惟受疫情影響而再無後續。文太說:「如果早點認識機構就好了。(女兒參加了)合唱團以後,就有很長的活動空檔期,因為疫情沒什麼活動可以參加。」

鄭同學亦曾參加機構舉辦的英語補習班。鄭太是在2022年年底看到同學家長在微信朋友圈發的貼文才得知機構的存在,繼而幫助兒子報名參加機構在聖誕節和春節期間舉辦的活動。後來,她看兒子在家無聊,再幫他報私人補習班,和其他同學一起寫作業、跟老師交流互動,「他的成績有明顯進步,因為他有學習的樂趣了。」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進行調查,得知有71%家長憂慮子女的學習進度落後。(林志龍攝)

通關復課:家長愁眉不展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在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1月3日進行跨境學童調查,發現有71%家長憂慮子女的學習進度落後,另有46%家長擔心子女的學習動機不足,45%家長擔心子女存在升學問題。而擔心染疫和社交能力不足的,則有61%和54%。

文先生同樣擔心女兒的學業成績,希望她在復課後有所進步,特別是在小六到升中的關鍵階段,「考一所比較滿意的學校。」

鄭太最擔心的始終是兒子的廣東話水平,期望機構能夠為跨境學童辦舉補習班。「我兒子身邊同學得粵語都不太好,今天他上中文課,老師讓他們進行口頭評估,說一段粵語。他都是吞吞吐吐地讀出來。」鄭太比較在內地讀書的長子及其同學得語文能力,認為在香港讀書的次子的英語水平比深圳更好,「但是中文、母語不行,粵語不行。」

倪怡潔認為通關之後,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但是一定會有新的情況出現。(林志龍攝)

社交應酬:不是與生俱來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轄下香港賽馬會跨境家庭新里程計劃主任倪怡潔認為,通關對跨境學童尤其重要,「我們其實抱着一個期望,就是通關之後,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但是一定會有新的情況出現,跨境學童怎樣去適應新學期──老師與同學之間的相處。」

然而,復課之後,跨境學童本身所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還是說在通關復常的希望之下,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看不到跨境學童原來的需要?

「高中一眨眼就是文憑考試。」立法會選委界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指出,高三、小五小六的中小學生,正面對升學難關,復課後的當務之急,應是追趕落後的學習進度,以免考試成績影響升學;而沒有應試壓力的低年級學生,他們非學業的影響特別顯著,因為有兩三年時間缺乏校園體驗,「人不是與生俱來就懂得社交應酬,你要在實踐中掌握。對於小朋友來說,這是很重要的成長階段。沒有了就沒有了。」

鄧飛指出,學習社交應酬是學童成長過程的重要階段,一旦錯過了就難以彌補。(林志龍攝)

中途「插班」:需給予時間適應

去年第五波疫情回落之際,香港的中小學及幼稚園陸續於5月3日及4月19日恢復實體半日面授,而提早復課的學生,經歷了半個學年的互動和交流,同學之間早已熟悉彼此。

然而,跨境學童直到今年2月才開始復課,宛如期中插班的插班生。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陳潔華則提醒,學校要給予更多的時間讓跨境學生重新適應校園生活,「我們經常強調時間很重要,慢慢學習廣東話,慢慢學習這裡的文化。」

可是,跨境學童的一天,已經被通勤時間佔據一半,連做功課的時間都不夠,哪有時間重新適應校園生活,甚至參加課外活動、融入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