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加薪請人先?低薪捱住先??姚柏良:旅遊業缺錢又缺人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作為本港四大產業支柱之一,旅遊業先後遭受修例風波和薪冠疫情重創,訪港旅客人數由2018年的6,515萬人次,驟減至2021年的9.1萬人次,而本地生產總值佔比也由2018年的4.5%,一度暴跌至2020年的0.4%。今年香港全面開放後,旅客湧現街頭,首五個月訪港旅客人次突破千萬大關。不過,旅遊業界仍然憂心忡忡,認為行內人手嚴重短缺,希望政府加快輸入外勞。然而,「人手短缺」真的是旅遊產業的癥結所在嗎?業界長久以來過度依賴大量內地遊客來港購物消費的「高量低值」旅遊模式,本就已經陷入產業老化的發展瓶頸,應該怎樣着力解決?

香港多元旅遊遲遲未成形,「購物天堂」還可做多久?(陳焯輝攝)

業務只及疫前一半

「大家好像有個錯覺,就是旅遊業已經恢復了,但數據是不會騙人的。」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柏良如此說。隨着香港與內地和世界全面通關,大量旅客重臨香港,今年首五個月訪港旅客人數達到1,013萬人次,創下三年以來新高,回到疫前四成水平。但在姚柏良看來,形勢不容樂觀,因為目前只有內地及東南亞等短途旅客恢復得較快,達到疫情六成,但美洲、歐洲等長途旅客的入境人次,只有2019年的三成而已。

酒店的入住比率和平均房價,同樣是反映本港旅遊業復蘇情況的重要指標。以「五一黃金周」為例,不少業界代表表示,酒店訂房率達到七成;而油麻地、大角咀、荃灣和青衣等地區的酒店,每晚房價更由700多元增至2千多元。但姚柏良認為這些數字不能說明實際狀況,正因為客源集中於節慶假期,房價的大幅飆升反而突顯平日的暗淡市況。

姚柏良舉例說,2018年全年,酒店房間入住率是91%,平均房價為1,376元,可見業界距離復蘇仍有漫漫長路。「要看全年或者一季的酒店情況。如果平日的旅客量比較穩定,房價的波幅不會那麼大。」他續稱,「並不是要追至疫前的數字。但數據很實在反映人頭多不一定生意好。你看到旅行社普遍業務都未恢復到疫前的一半。」

姚柏良指出,美洲、歐洲等長途旅客的入境人次,只有2019年的三成。(歐嘉樂攝)

人手不足?薪酬不足?

事實上,「五一黃金周」當中,本港錄得336萬出入境入次,遠低於政府預期的461萬人。而在100多萬入境人次中,內地旅客只有62.5萬人次,是2019年的六成。

旅業復蘇乏力,《香港01》早有分析指出,香港向來過度依賴「關稅優勢」,藉此吸引大量內地遊客來港購物,但缺乏前瞻視野,沒有積極因應時代轉變開拓新興景點、發展多元旅遊模式,如今所謂「購物天堂」的美譽明顯受到網購興起和海南島離島免稅購物區的挑戰;加之2019年反修例風波重挫內地旅客來港旅遊意願,傾向前往日本、韓國、星馬泰等對旅客更為友好的鄰近國家。零售管理協會執行總監羅振邦上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旅客消費模式已經轉變,更多注重旅遊體驗,未必會「大手大腳」購物,傾向於深度旅遊或品嘗街頭小食。這樣看來,本港旅遊業發展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

不過,姚柏良認為,人手不足才是旅遊業發展不前的主要原因,因為航空業、酒店業、旅遊業、飲食業行行缺人,連帶削弱整體旅遊相關行業的競爭力和價格優勢。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於月中舉行的輸入外勞記者會中表示,今年四月航空客運量只有疫前的四成,預料要明年才能回到疫前水平。然而,航空業的人手不足問題嚴重,影響機場的有效運作,根據機場管理局調查結果,預計明年年底航空業人手需求會由現時53,000人升至69,000人,屆時人手缺口將達16,000人,其中約七成半為前線機場職位空缺。

姚柏良認為本港的旅遊業競爭力不如疫情之前,人手不足才是主要原因,航空業、酒店業、旅遊業、飲食業行行缺人。(資料圖片)

加薪會有惡性競爭?

「由於人手不足,航空公司的運力和航班數只有疫前的五成,你就只能做這五成。如果航班成本較高、而機位有限,旅行社能賣的產品也會受限。你會看到整個產業鏈都受影響......沒有大交通,你什麼都做不成。」姚柏良分析,航空業的職缺問題是當務之急,而酒店業、旅遊業、饍食及服務業的人手問題,同樣左右着旅客在港旅遊體驗。

香港酒店業主協會今年5月進行「酒店業人手短缺及輸入勞工意見調查」,指酒店業欠缺9,000員工,遠多於政府統計處於去年統計的2,200個空缺。據旅遊發展局轄下香港旅業網數據,預計到2025年,酒店和酒店房間數目會由去年的319和89,205間,升至329和91,310間。姚柏良表示,未來兩三年會有更多酒店落成,屆時人手需求將會更大。

其實,疫情三年,酒店業嘗算有路可走,可以轉型為月租和防疫隔離之用,宅度假(staycation)的一時盛行亦為行業「吊命」。但依靠傳統旅遊產品、帶團和代訂票務為主的旅行社,在疫情期間可謂無路可走,只能夠不斷縮減規模、減省成本。

疫情三年,酒店業嘗算有路可走。但依靠旅遊產品、帶團和代訂票務為主的旅行社,只能夠不斷縮減規模、減省成本。(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旅行社只剩下「殼」

據政府統計處數據,在2018年,旅遊行業總體就業人數為25.8萬人,到了2021年只剩2.2萬人。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去年年底接受採訪時指,按去年5至7月「保就業」計劃的統計,需要出糧的旅行社僱員已少於9,000人;計及停薪留職的員工,估計業界少了一半人手。姚柏良形容,「很多旅行社只剩下『殼』,只為了求生,等待復常。」

好不容易捱過了疫情,百業待興,已經「甩皮甩骨」的旅行社要逐步恢復業務能力,必需大量招聘人手。當前本港失業率處於3%的較低水平,各行各業都在搶奪人力資源;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激烈了,「加人工,搶人才」也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必要之舉。

可是,姚柏良否定加薪的正面作用,擔心出現惡性競爭:「不可能一下子請那麼多人。一定是要先有業務量,才有資金請人。可以說我們是最晚復蘇,在就業市場能夠聘用而且能承擔其薪酬待遇的,都是能力最弱的。業務仍未恢復,沒有資金,怎能大幅加薪搶人?這樣會形成不同行業互相『搶人』的『惡性循環』,令行業的競爭力不斷下降。」

姚柏良認為酒店前台、房務員、餐飲業員工、旅遊巴司機等職位可以輸入外勞,但甄選和培訓程序是不可或缺的,而導遊、領隊等職位應該留給本地勞工。(歐嘉樂攝)

輸入外勞程序繁複

那麼,業務需要恢復到哪個地步,業界才可以增加薪酬?以出境遊為例,印花徵費自去年9月以來穩定上漲,由19萬元升至今年5月的150萬元,能否說明旅行社的營運能力已經有所改善?姚柏良回應指,印花收入增加並不能反映實際的行業復蘇情況,高團費會推高印花收入,但不代表團量回升,現時出境團未恢復到疫情前的六七成水平,「現在很明顯是請人難,有生意的時候,沒有司機開旅遊巴,又缺導遊接團,哪敢接生意?更何況現在連為旅遊產品報價都不夠人。」

企業需要資金復常,港府已於4月29日推出「跨境客運業百分百擔保貸款專項計劃」及「旅遊業界百分百擔保貸款專項計劃」,冀為疫情重創的旅遊業、酒店業、運輸業提供適切貸款,從而減輕資金和人手壓力。但姚柏良指出,措施未能解決最為迫切的人手問題,「輸入外勞,能夠『扭鬆』本港緊絀的勞動力市場。有穩定的勞動力供應,對行業請人、留人都有一定幫助。既有利於企業營運,又能提升整個社會的競爭力。」

姚柏良認為酒店前台、房務員、餐飲業員工、旅遊巴司機等職位可以輸入外勞,但甄選和培訓程序是不可或缺的,而導遊、領隊等職位應該留給本地勞工。他批評過去的「補充勞工計劃」申請程序繁複耗時,無法即時填補業界空缺,「房務員請不到人,你還要我登報,諮詢勞顧會,『搞一大輪』才批准。從業界角度來說,就是『多餘』。」

香港向來過度依賴「關稅優勢」,藉此吸引大量內地遊客來港購物,但缺乏前瞻視野,沒有積極因應時代轉變開拓新興景點、發展多元旅遊模式。但事實上,越來越多旅客追求深度遊、綠色遊。(香港地質公園)

要有量變更要有質變

特區政府6月13日宣布全新輸入外勞方案,其中就建造業、運輸業推出特別計劃,最多可以輸入兩萬名外勞,申請個案將由政府直接處理,無須再經勞顧會的審批;而「補充勞工計劃」則被「優化」,暫時取消禁止輸入售貨員、侍應生、接待員、收銀員等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勞工的限制。對此,姚柏良形容,有關行業的人手短缺問題尤為嚴重,政府應該盡快推行,「就算你本月公布細節,到執行招聘,什麼時候才能請到人?不是說你一掛牌(招聘)就有人來。如果要到年尾才有人,那已經太慢了。」

香港確實面對頗大勞動缺口,在緊急情況下輸入外勞也是必要之舉;不過,在「輸入外勞」之外,港府仍須解決兩大問題:首先,勞資權力長期極不平等,本地勞工未能按勞獲得合理報酬,一旦「輸入外勞」只會更加限制薪資改善的空間;其次,香港深陷產業單一固化、未能追上科技發展的升級困難,如果無法透過「質變」大幅提升產能,相信再多的「量變」也無補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