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奴】60年代日本團費夠畀首期 去少幾次日本真係買到樓!

撰文:盧勁揚
出版:更新:

香港著名富二代劉鳴煒曾寄語年輕人要買樓就要「作出一些犧牲」,例如「睇少啲戲,去少啲日本」,其論點曾惹起熱議。回看歷史,原來真的有「去少幾次日本就買到樓」的年代,但已是逾半世紀前的60年代!當時一個14天日本旅行團每人收費2995元,而同年北角一個上車盤單位售價僅1.5萬元,即1人團費夠付首期,5人團費已可Full Pay買樓。
反觀今時今日,來回日本的機票隨時1000元有找,去一轉日本的花費,隨時連劏房盤一呎面積都買不起。

1965年一個14天日本旅行團團費為每人2995元,當時北角一個上車盤樓價由1.5萬元起。(香港公共圖書館網頁截圖)
1965年北角公主大廈開售,叫價約1.5萬元起,而14天日本團的團費,等由樓價約兩成。(香港公共圖書館網頁截圖)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l7U1Y7t5LO

現時樓價高企,百多呎的「龍床盤」劏房樓也要近300萬元,即使做九成按揭,首期也需30萬元,就算選擇分30年供款,以年息2.5厘計算,每月供款仍逾1萬元,一般年輕人也難以負擔。

既然去少幾次旅行,看少幾場戲省錢仍上車無望,不少人寧可選擇多吃喝玩樂,奉行「財散人安落」信條。反觀60年代,出國旅遊仍然是奢侈享受,「去少啲日本」原來可以直接付首買樓上車!翻看舊報紙,1965年曾有旅行社登廣告,宣傳14天「堂皇日本遊」旅行團,遊歷的城市包括東京、名古屋、大阪、京都等等,飛機去、輪船返,回程更會停台灣,雙人房收費為每人2995元。而同年上車盤價格約為1.5萬元,1人團費等同樓價兩成,2人同行團費則達樓價四成,而5人團費等於可買一個單位。

+5

現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曾經建議年輕一代「買不到樓便會去買車」,同樣引來不少人討論。而同樣在60年代,買一部全新的私家車需約1萬元,等同上車盤樓樓價約七成;而今時今日要買入門級的普通私家車,售價約10至20萬,恐怕仍不足支付劏房盤的首期。

60年代一部汽車叫價約1萬元,2部汽車的價格已可買樓。(香港公共圖書館網頁截圖)
+19

而70年代初,「搵車車」相對較高價,當時是14座位的小巴,新車標價約2.8萬元,而同年2房1廳的新盤叫價2.2萬元,換言之,一部小巴貴過一層樓。

從60年代到2018年,綜觀各類物價及薪金的起起跌跌,長線來說仍應驗了「買樓必賺」的傳統智慧。惟半世紀以來香港樓巿亦曾大起大落,除非供斷後一直持有,否則樓宇買賣之間,有人大賺亦有人損失慘重,近日樓巿下調令無殼一族重現上車曙光之餘,但需先衡量個人財力,否則買樓後陷入負資產或斷供危機,恐較未上車前更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