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損傷|少運動或操練過多易受傷 研究證針灸+4件事有助康復

撰文:中大中西醫
出版:更新:

文:洪雙雙醫師@中大中西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專業顧問、註冊中醫)
想要健康的體格,便要告別缺少運動(Sedentary)的生活模式。每逢週末,郊外、公園及海濱長廊都擠滿熱愛運動的人士。當中有很多人1週只有週末或公眾假期才有時間到空曠地方舒展筋骨,再加上運動場所有限度開放,平日身體鍛練不足,運動時一不留神,便容易受傷。

運動不足或是過度操練的人,運動時會較易受傷。(GettyImages)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

為何運動損傷會增多?臨床上不乏2類患者創傷,一類是平日運動過少,另一類是操練過度的人士。平日運動過少,肌肉不夠强壯,關節靈活度不足,又因為姿勢不正確、熱身不足、未掌握運動的要點、關節過度伸展等情況,當運動量超出負荷時,便容易導致不同程度的軟組織受傷,甚至造成骨折。相反,過度運動操練的患者,多見是因為過度的鍛練迫使肌肉疲勞,肌肉韌帶亦容易被拉傷。

中醫在治療運動及勞動引起的筋骨傷患已有上5,000年的臨床體會。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中醫師會以望、聞、問、切四診了解患者的情況。透過望診可以了解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腫脹程度及外觀等。透過聞診檢查骨折的磨擦音以了解關節是否有骨折。透過切診檢查傷患情況,觸摸患處以了解腫脹、皮溫及疼痛情況。收集了以上資料再進行辨證論治,根據病情及患者體質擬定治療方案。常見的外傷辨證包括瘀血阻絡、氣滯血瘀、勞傷筋脈等。

在治法上,中醫常用中藥、針灸、推拿、刺絡、拔罐及外敷中藥等療法處理各種筋骨損傷,再根據病情建議保健鍛練運動,以達長期治療效果。簡單地說,中醫以針灸、中藥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通則不痛,改善血液循環;透過推拿、拔罐等改善肌肉及軟組織柔軟度,達到紓緩痛楚的效果。另外、中醫更有鍛練式的運動,如八段錦、五禽戲等都有養生及强壯體格的作用,日常鍛鍊可以强身健體,減少傷患的情況。

姚明在運動員生涯中曾有十多次受傷的情況,在2011年宣佈退休。(VCG)

從觀賞奧運這類國際運動比賽,我們可見多國運動員也曾應用不同類型的中醫療法處理肌肉疲勞及損傷,如「飛魚」菲比斯在比賽中背部的拔罐痕跡,大家都歷歷在目。運動員訓練時容易疲勞,肌肉韌帶容易受傷,中國的體育學院採用中醫及西醫治療手法來治療運動性疾病日漸普遍,而且,對運動員更有防病治病作用,可以調理身體,以達到預防運動性損傷。所以,運動員在復康階段很多時都會運用到中藥,如劉翔、姚明等運動員在手術後均有用中醫藥協助康復。中醫藥也可對抗運動性疲勞,國內常用提升體育表現的有補益脾胃的中藥如四君子湯及滋補肝腎的中藥如六味地黃丸等。

醫學實證中醫針灸的作用中醫藥治疼痛傷患已有多年歷史,透過現代醫學研究可以從另一角度了解針灸及中藥怎樣在身體發揮作用。醫學期刊循證補充替代醫學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針灸配合「RICE」(「休息 Rest」、「冰敷 Ice」、「 壓迫 Compression」及「抬高傷肢 Elevation」)同用可以減輕痛楚及提升治癒率。按摩有助改善踝關節靈活度及平衡功能,當針灸與推拿按摩共同使用時,更明顯地減輕痛楚。

其中有些研究指出部份中藥有抗炎的作用,也會用在肌肉關節不適上,針灸與中藥雙管齊下比單用中藥可以更有效止痛,減低疼痛發作時期及提升治癒率,特別是創傷早期關節仍有明顯腫脹發炎時。現時也有研究指出,針灸能紓緩痛楚很有機會是激發一些能調節腦部發炎指數的穴位,有些報導則指出針灸可以減低血清中的「TNF-a」 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相關資料仍待大型及更有系統性的研究確實。中大一項研究更指出針灸配合手托比單用手托更能改善腕管綜合症的症狀及改善手部功能、靈活度、指力,但感覺及疼痛的改善情況則與對照組相似。

現代醫學如西醫、物理治療在運動醫學已非常成熟,特別對急性及慢性創傷的處理已建立良好的治療方案,再配合中醫治療更能加速康復。如遇上傷患,不妨考慮配合中醫治療,加快患處的癒合,儘早回復正常生活。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網頁:按此

作者簡介: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的醫務中心,致力推廣醫學研究、教育培訓及提供醫療服務,團隊人員包括中醫師、西醫、註冊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等,旨在揉合兩個醫療系統所長,改善醫療服務。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同場加映:↓↓↓即睇8個時機中醫介入治療心律不正↓↓↓

+3

同場加映:↓↓↓即睇感冒、流感、新冠肺炎病徵分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