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秋冬易病有原因 仁愛堂中醫醫療車贈醫施藥送現金券|附詳情

撰文:仁愛堂
出版:更新:

文︰司徒奇恩@仁愛堂醫療服務科註冊中醫師
每到秋冬季,天氣開始轉涼、乾燥,特別容易感受風燥外邪,即是指天氣乾燥的外感邪氣,誘發各種肺系疾病,咳嗽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秋冬季節疾病。現時疫症橫行,一旦在公共場所咳嗽,人人避之則吉,咳嗽者亦尷尬不已。近日在綜合中醫醫療車診症期間,遇上不少長者受此困擾,陳伯伯是其中之一。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

陳伯伯每逢天氣轉冷,就出現咳嗽、流鼻水、口乾舌燥、甚至氣喘症狀,咽癢一起就咳個不停,有時候在公眾場所人群密集地方,難免尷尬。陳伯伯以為自己患感冒風寒,到綜合中醫醫療車求診, 他其實是患上風燥外邪引起的過敏,天氣轉變時就容易誘發。

長者身體機能衰退,體質較弱,不耐受風寒,當秋冬季天氣轉冷,特別容易感受秋季特有的風燥,燥邪耗傷津液,而皮膚、口鼻、肺是人體最外層與外界接觸,易受外界影響,誘發咳喘症狀。除長者外,平時體質偏燥、常熬夜眠少、過食辛辣煎炸不當飲食的人,都應多留意秋燥的季節變化。

大部分市民未能分清過敏和感冒,或者秋燥和燥熱的區別,自行亂服藥自然未見效。常見秋燥口乾舌燥患者,以為是燥火實熱,誤服涼茶或清熱苦寒中藥,燥邪未消,反而因太過寒涼而致腸胃不適。

中醫在治療上考慮長者多正氣虛弱,除了潤燥散寒外,還會顧及肺、脾、腎,加補氣藥作治療。以陳伯伯為例,他多年來受氣管敏管及鼻敏感困擾,屬陽氣不足、風寒乘虛從鼻竅、咽喉入侵所致,治法需袪邪兼補正。

針對秋冬季節,可以食療預防疾病。秋季乾燥,飲食宜滋陰潤肺;冬季寒冷,飲食宜滋陰潛陽,進補時不可過於溫燥。多吃例如雪梨、蜂蜜、核桃、百合、沙參、玉竹等,冬天亦可食用羊肉、牛肉湯等。每人的體質不同,食用前可諮詢註冊中醫師意見。

此外,「仁愛堂流動中醫醫療車18周年感謝日」將於11月18日(星期四)再度舉行,適逢本月的「感謝日」臨近「長者日」,仁愛堂趁此黃金機會,除原定安排所有到流動中醫醫療車求診的市民當日享有免費中醫內科診症及一劑濃縮中藥之外,當日60歲或以上的醫療車服務使用者更加送1張面值港幣100元「醫者仁心」贈醫施藥現金劵,致力推動敬愛長者文化。

「仁愛堂流動中醫醫療車18周年感謝日」電話查詢﹕2655 7757

仁愛堂醫療服務科簡介:

仁愛堂醫療服務科逾50個醫療服務單位及2個慈善基金,超過100個服務點覆蓋港九新界,為市民提供多元醫療服務。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