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中西醫推甲狀腺功能失調先導計劃 提供中醫調護方案|附連結

撰文:中大中西醫
出版:更新:

文:莊芳菲醫師@中大中西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專業顧問、註冊中醫)
甲狀腺功能失調是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其中又以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減)、及有機會伴隨以上發生的甲狀腺腫最為普遍,並且多見於女性患者。

情緒及飲食失調都會影響甲狀腺功能。(Upsplash)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

現代的甲狀腺疾病屬於中醫的「癭病」範疇。據《中醫內科學》的定義:「癭病是由於情志內傷,飲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所引起的,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類疾病。 」故臨床上以甲狀腺腫大為主要表現,不論是單純性甲狀腺腫、或伴有甲亢、甲減等,皆屬「癭病」。至於未見甲狀腺腫的甲亢或甲減患者,中醫會按患者臨床主要表現,以「心悸」、「虛勞」等病名定義和診治。

「中西醫結合治療甲狀腺功能失調先導計劃」至今推出一個多月,患者反應踴躍。綜合臨床觀察,以反覆發作的甲亢及甲狀腺腫/結節的病例最為常見。部分甲亢患者在服用西藥時,或甲狀腺指數未能完全穩定,或心悸、手震、失眠等症狀未能完全消除,或停服西藥不久後又復發。亦有單純的甲狀腺腫大和結節經年,不能自行消退者。中醫認為以上皆與患者的「體質」有偏倚,未達陰陽平衡的狀態有關。而不少近代研究亦證實,通過中醫辨證論治,運用中藥內服、針刺治療、耳穴等療法,調整患者的「體質」,將其臟腑氣血陰陽、氣機升降的狀態回歸平衡,可助穩定甲狀腺指數、紓緩不適症狀、減低復發機率、控制甲狀腺腫大等,達至調治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結果。

肝氣鬱結型患者多見於育齡期女性,出現心悸手震,性急易怒、眼球凸出、頭痛口苦、難寐多夢等實證表現。(Getty Images)

從中醫辨證角度考慮,上述甲亢及甲腫患者多涉及兩種證候(或稱為「體質」)。(一) 肝氣鬱結型:多見於育齡期女性,可見心悸手震,性急易怒、眼球凸出、頭痛口苦、難寐多夢等實證表現。(二)陰虛火旺型:多見於圍絕經期女性,可見心悸手震、潮熱盜汗、焦慮煩躁、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夜尿頻仍、寐醒難續等虛實夾雜的表現。以上兩型伴發的甲狀腺腫常隨情緒起伏時有大小。至於甲低患者多與虛損有關,常見脾氣虛弱、腎陽不足等證候,表現為神疲乏力、畏冷嗜睡、失眠善忘、便秘或泄瀉、體重增加,面浮肢腫等。必須注意是,實際每人的體質各異,病情複雜者多有痰、瘀等病理產物兼夾,故中醫診治時並不限於上述分型。

在中西醫協作的趨勢下,甲狀腺功能失調的患者可考慮接受中醫的調護,為穩定病情提供新的方案。

「中西醫結合治療甲狀腺功能失調先導計劃」現正進行中,查詢可致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2873 3100(沙田)/2873 3053(灣仔) 或按此瀏覽了解更多。

作者簡介: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的醫務中心,致力推廣醫學研究、教育培訓及提供醫療服務,團隊人員包括中醫師、西醫、註冊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等,旨在揉合兩個醫療系統所長,改善醫療服務。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同場加映:即睇8個時機中醫介入治療心律不正 ▼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