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有嘢講】照顧者壓力爆煲 精神科醫生:新症輪候長達69周!

撰文:01撐場
出版:更新:

近日一宗「外婆勒死6歲懷疑患有過度活躍症男孫」的案件令人非常難過,事件反映本港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及其照顧者的支援、精神健康服務及公眾教育等都有必要加強。
撰文:葉沛霖醫生(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本港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求診個案連年上升,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個案數目由2011/12年度的1.89萬宗,增加至2016/17年度的3.2萬宗,即五年間增幅高達69.3%。然而醫管局相關的醫生人手嚴重不足,導致輪候時間越來越長,現時非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長達69周,最長的要等候三年才能見醫生。有關注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團體指出,一些個案由轉介到接受服務甚至需要五年時間,可能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教師、教育心理學家、家人與照顧者 支援全數不足

除了過度活躍症,特殊學習需要還包括自閉症譜系、智力障礙、各種學習障礙、情緒行為問題及肢體障礙等。早前有研究報告顯示,近半數教師沒有接受融合教育的訓練,他們要兼顧授課、輔導及行政等工作,工作量已經非常沉重,很難有足夠時間深入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同時,教育心理學家亦嚴重不足,目前幾間學校才「分享」一位教育心理學家,資源嚴重不足,令學校及有需要的學生及家人得不到足夠的專業支援。

社會上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家人或照顧者的支援也是嚴重不足。不同團體的調查均顯示,近半照顧者承受高度的壓力,當中有來自管教、學業成績及財政等。可以想像,尤其是在面對考試、選校及長假期等,照顧者面對的壓力特別大。此外,照顧者亦可能會因為害怕因兒童在公眾場所行為不恰當,減少社交或外出,影響社交生活。要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照顧者,情緒支援固然不可或缺;同時,實際支援包括管教技巧訓練、課後託管等同樣十分重要。在本港,一般管教技巧訓練只有幾節,而且內容較為籠統,難以按照個別個案的實際情況及需要作深入討論;加上不少支援服務(包括課後託管)都是自負盈虧,令到未能負擔的照顧者,更加缺乏支援。

照顧者亦可能害怕因兒童在公眾場所的不恰當行為而減少社交或外出,影響社交生活。(資料圖片)

照顧者有情緒病 輪候非緊急新症最長兩年半

照顧者或家人一旦因照顧壓力而患上情緒病,現時公營醫療的精神科服務,亦難以全面照顧其需要。成人精神科門診的輪候時間甚長,參考去年數據,非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由45星期至154星期不等,即最少都要輪候接近一年,最長要等超過兩年半!此外,精神科人手嚴重不足,但求診人數連年上升,一位精神科醫生於一節門診,經常要看三十多個舊症再加一個新症,每位病人平均只有五至六分鐘時間,根本難以深入了解病情及作出適當的輔導及心理治療。舊症多,新症又不斷累積,病人較為穩定後便要逐漸「隔疏」到幾個月、甚至半年一次覆診,其間情緒惡化也未必能及時發覺。

有時醫生也會轉介精神科社康護士上門探訪跟進,為患者評估精神狀態、風險及提供情緒支援。但精神科社康護士一人可能要跟進超過80個個案,而跟進一段時間後,個案相對穩定下來就要暫停服務,以騰出空間接收其他新症。醫管局的臨床心理學家人手亦極度不足,見過精神科醫生後,即使獲得轉介亦可能要再多等接近一年。以現時成人精神科極度貧乏的資源來說,相信很難為患上情緒病的照顧者提供充足支援。

(資料圖片)

精神健康教育 由小學就要開始

更加不可忽視的,是社會上投放於公眾精神健康的教育資源嚴重不足。一方面,社會對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譜系、智力障礙等認識不足;另外,社會上對抑鬱症及各種精神疾病(包括情緒病)的認識同樣不足,對以上各種情況存在不少誤解,甚至因為標籤及歧視而諱疾忌醫,令病情惡化;照顧者也可能不知道如何照顧家人。精神健康教育應該從小學開始,並由政府提供充足資源持之以恆去做才會有成效。

近年本港出現過幾宗照顧者壓力爆煲繼而殺害被照顧(如患有智力障礙、腦退化症等)的親人,令人痛心之外,更反映社會上對照顧者的支援嚴重不足。希望政府能夠在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層面增加資源,加強持續性的支援,以及加強公眾教育,特別是有需要時必須盡快尋求專業協助,避免慘劇再次發生。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