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版「麻鷹捉雞仔」成運動競技 尼泊爾裔青年自薦助港隊

撰文:盧君朗
出版:更新:

運動場上,五六人手拉手半蹲着,集中精神防守;站在她們對岸的,一位攻擊手同樣半蹲着,不時叫喊一兩句"Kabaddi",侍機觸碰對手。防守方則要在被觸碰之後,牢牢抓着攻擊手,讓她不能回到安全區域。這是一種起源於南亞,名為「卡巴迪」的運動,近年被引入香港,最近更組成首隊女子代表隊,準備外出比賽。
女子隊練習玩得激烈,偶因失平衡,六七人一起跌倒在地上,一人疊着一人,一同發出歡樂的喧鬧聲。在這一切發生的同時,代表隊的助手、尼泊爾裔香港人Royal站在場邊,因眼前畫面而失笑,同時打從心底渴望自己能落場拼過。
Royal在香港土生土長,小時候會跟少數族裔朋友玩卡巴迪,一如香港人的「麻鷹捉雞仔」等兒時玩意。長大後,朋友各有各忙,加上欠缺合適場地,鮮有機會再遠遊玩樂。他的熱情,卻未曾冷卻,樂於看見有香港人認真對待這項運動,甚至表示:「要是有人組一隊男子隊,我會毫不猶疑加入隊伍。」

尼泊爾裔青年Royal(左)協助旭光(中)與Wyman(右)在香港推廣南亞文化。(盧君朗攝)

尼泊爾青年:場地難求 僅能在沙灘劃線遊玩

在南亞人的文化中,卡巴迪是一種遊戲,一個很多人會玩的"Normal Game",「像板球足球一樣,我們慢慢就懂得玩,不一定要在運動場中競技。」

中學校園裏,學校只有籃球、足球等較主流的校隊與活外活動;空地、草地的「土地用途」,被足球隊、欖球隊用作訓練,「我們甚至不能用草地」Royal概嘆。沒有場地,他們只能在朋友生日、到沙灘燒烤時,在沙地上自己畫出界線、或用樹枝框出場地遊玩。

在Royal記憶中,他最後一次與朋友玩卡巴迪,已是中三、中四的事了。

女子隊練習期間,Royal都會在訪觀看或幫助紀錄,間或如予技術支援。內心卻其實渴望加入,他表示若香港有男子隊,一定毫不猶疑的參加。(盧君朗攝)

協助推廣卡巴迪:想融入香港社會

Royal在去年收到消息,指有香港人透過少數族裔組織,希望找南亞人幫忙,在香港推廣卡巴迪。好奇心驅使下答應,因而認識推廣者Wyman。

他遂幫助Wyman在地區教授親子班,同時在中學宣傳,讓本地同學體驗這項運動。

起初,Royal心中憂慮,忐忑不安,「因為自己外表較粗魯、膚色與小朋友相異、以及語言上的隔閡,我害怕小朋友不想跟我說話、不想跟我玩。」然而,小朋友每次見到Royal,卻總是熱情、興奮地衝上前去,抱着他的腿、拉着他加入遊戲。Royal當然意想不到,甚至指「那是我經歷過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他曾經數次追問Wyman,為何要在香港推廣卡巴迪,Wyman回答說:「人們不太認識其他國族的背景、文化,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尼泊爾的位置。」Wyman身為人類學學者,希望香港人多點認識其他文化,尤其是與香港有關連的人與地方。Royal為此更感興趣:「我很喜歡讓他人多了解我們的國家與文化這個概念,同時也想更融入香港社會。」

Royal以前從未想過要推廣卡巴迪,他解釋:「一來太年輕,只想自己玩;二來我中文不好,很難向本地人介紹。」小時候,Royal並未意識到學好中文的重要性,自然較少與本地同學往來。

在香港玩卡巴迪,場地難求,以往Royal與朋友只能在沙灘劃線遊玩;現在女子隊會在每次訓練前,用數十塊軟墊鋪出場地。(盧君朗攝)

盼港人與少數族裔不再各有各玩

兩個月前,Wyman募集了一隊女子隊,並請Royal擔任助手。隊伍將到台灣交流、比賽。對於家鄉的遊戲能在南亞以外的地方被視為一項競技運動,Royal感到十分驚喜。

推廣卡巴迪之餘,Royal 更進一步分享自己國家的文化、教授簡單語句,亦會帶來尼泊爾小食,藉此令香港人認識、接觸身邊少數族裔的生活。

女子隊伍曾經與孔聖堂中學比賽,Royal提出一個願景:「很希望未來卡巴迪能像其他運動一樣,組織學界聯賽,成為一種長期競技的運動。亦希望本地人與少數族裔能有多點交流,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各有各玩。」

據隊員所述,"Kabaddi"指的,是「我有勇氣去觸碰你」。是主動進攻一方,會不斷叫喊的詞語。這亦是Royal融入香港的期盼,每當他認識新本地同學、隊員,或是教小朋友玩耍時,"Kabaddi"這詞語,都會在他心中重覆迴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