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啹喀的後裔6】重遊昔日三大軍營 前軍人望活化軍營推啹喀文化

撰文:曾雪雯 黃偉民
出版:更新:

自1997年主權移交,駐守香港近半世紀的啹喀淡出香港歷史。當年軍營曾是啹喀作息的小社區,醫院、幼稚園、小學應有盡有。如今,軍營或轉交解放軍,或閒置隨年月破落。記者早前與曾任啹喀兵13年的Khimding Ratna,遊走三個曾有啹喀生活、被評為歷史建築的軍營,看看退場的前軍事用地,能如何與時代共存。
(此為「啹喀的後裔」系列之六)
攝影:黃偉民

Khim(後排)今年五十有六,但回到熟悉的山林卻依舊矯健。他帶著記者沿建築工地鐵絲網穿越叢林。(黃偉民攝)

皇后山公屋工地旁藏神秘蓮花寺

皇后山(Burma Lines)山上有一座遺世獨立的三級歷史建築 ─ 蓮花寺。尋找它須「披荊斬棘」,因昔日的皇后山軍營,今日已變成皇后山公屋及居屋發展計劃的建築工地。你得沿著建築工地鐵絲網,穿越粉嶺的叢林往山上走至山腰一平坦處,藏在深山、破落的蓮花寺才躍於眼前。

蓮花寺外型像朶青色蓮花,在深山中遺世獨立。寺廟外亦纏有不少攀藤植,與樹林融為一體。(黃偉民攝)

啹喀墳場基金主席Khimding Ratna(下稱:Khim)任啹喀兵13年,曾兩度駐守皇后山軍營。他指,當年軍營像一個小社區,有家庭醫院、幼稚園、小學等社區設施。 1960年代,啹喀兵在軍營山丘上建啹喀寺廟,供奉印度教(Hindu)驅邪的神濕婆。蓮花寺外款像朶青色蓮花,內側塗上青藍色,而神壇位置則特別塗以紅色。

1960年代,啹喀兵在軍營山丘上建屬於自己的啹喀寺廟。寺廟內側塗上青藍色,而神壇位置則特別塗以紅色。(黃偉民攝)
+5

啹喀士兵每個周日均會到蓮花寺祈禱、拜神。而尼泊爾新年時,士兵都會到廟外的空地祭神聚餐。「最初士兵會在拖著水牛、山羊上山生祭,但到我服役時已經改用乳豬祭祀」。雖然蓮花寺於201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但寺廟至今已荒廢多年,牆身多處油漆剝落,牆上的玻璃窗碎裂,滿地枯葉與垃圾。寺廟外亦纏有不少攀藤植物,融入樹林。

Khim指,蓮花寺旁的小屋昔日用作存放神祇及祭神用品。(黃偉民攝)

與印度無關的「印度廟」 

古物古蹟辦事處把它稱為「皇后山印度廟」 (Burma Lines Hindu Temple)。由於中文譯名有歧義,不少遊人誤以為印度廟與印度裔士兵有關。Khim認為,印度廟的中文譯名有欠準確,應易名「啹喀廟」(Gurkha Temple),因為該寺廟是少數獲歷史評級又充滿啹喀特色的建築物,故希望能冠以啹喀之名。

Khim認為,印度廟的中文譯名有欠準確,應易名「啹喀廟」(Gurkha Temple)。(黃偉民攝)

皇后山軍營自啹喀撤離後,本為駐港英軍營房,後來於1992年10月撥予皇家香港警務處使用,但自警犬隊及搜查隊遷出後,基本上是丟空。至2008年,它被納入香港政府勾地表中,被規劃為綜合發展區,一度被擬作私立大學用地。2015年,政府申請改劃用地為住宅用地,作發展公營房屋及居屋之用。

Khim指,皇后山軍營像一個小社區,有家庭醫院、幼稚園、小學。而第十座則為儲物室。(黃偉民攝)

皇后山印度廟目前被列入山麗閣居屋地盤內,但將獲保留,暫被擬作翻修成山麗苑管業處暨業主立案法團/業主委員會辦事處。至於,鐵絲網下的皇后山第二期地盤則最快於2020-2021年完工,地盤的嘈音宣示著時代流轉,唯獨山上的獨特綠色建築,提醒著城市的過去。

Khim(右)當日帶我們尋找皇后山一所小士多,說是昔日啹喀的聚腳地。忽然有村民大喊「朋友」,兩人就相認起來。(黃偉民攝)

護牛者與沒有牛的屯門軍營   咖啡灣旁曾是駐英軍事遺址

屯門不時被網民戲稱有牛,但原來解作護牛者的啹喀亦曾在屯門駐守。位處屯門咖啡灣旁的前哥頓軍營(Gordon Hard),是殖民地年代的啹喀軍營。Khim指哥頓軍營有個特別名稱,他們一般不會叫Barrack(軍營),而是叫Hard(岸邊防線)。當年,軍營屬女王直屬啹喀工兵團的基地,每個軍旅都會派士兵到咖啡灣旁的營地學習工程技術。Khim亦曾多次被派到哥頓軍營受訓,並到訪部隊軍人會所Watervale House休息。

位處屯門咖啡灣旁的前哥頓軍營(Gordon Hard),是殖民地年代的啹喀軍營。

放假愛訪軍營耍樂  啹喀愛生力啤

Khim指,當年他們每三年轉換一次駐紮軍營,如他就曾住在元朗石崗、粉嶺新圍、粉嶺新田等軍營。不少啹喀放假愛到其他部隊的軍營玩樂,打打籃球,飲飲啤酒。當年啤酒品牌少,他說當年大家最愛喝生力啤酒。啹喀對香港回憶都離不開軍營。

前哥頓軍營為女王直屬啹喀工兵團的基地,Watervale House是軍人休息的會所。(黃偉民攝)
+1

哥頓軍營拆剩一軍人會所

如今大部分哥頓軍營已改建成青山灣入境事務中心、珠海學院及私人樓宇,只有建於1933年的Watervale House倖存。Watervale House初為高級私人住宅,一度由「中國糖業大王」馮銳持有。50年代駐港英軍在屯門青山公路興建哥頓軍營,其後購入的Watervale House作軍官會所,再加建用作餐廳和員工宿舍。至1994年因軍隊規模縮減關閉,1997年再移交予香港政府。

哥頓軍營部分已改建成珠海學院,只有Watervale House倖存。(黃偉民攝)

關注啹喀機構望參與軍營活化   推廣啹喀飲食文化

去年7月,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公佈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結果。政府會和註冊慈善機構「屯門心靈綠洲基金有限公司」合作,以社企形式活化前哥頓軍營,計劃提出將設啹喀食物特色餐廳,推廣啹喀。

Khim指,作為香港真正推廣啹喀文化的機構,啹喀墳場基金正研究如何投得餐廳營運權,希望能參與軍營活化項目。他指,啹喀的處理食物及烹調方式與別不同,「我們希望提供真正的啹喀食物,如啹喀士兵服役時的飲食文化」。他以啹喀咖哩為例,「啹喀咖哩與其他咖哩不同,像印度咖哩太油,加許多辣椒,但啹喀咖哩與它們不同。」

身為啹喀兵,Khim希望啹喀兵能參與啹喀餐廳運作,「我們希望提供真正的啹喀食物,如推啹喀士兵服役時的飲食文化」。

九龍公園前身為鬧市軍營

位於尖沙咀鬧市的九龍公園,前身實為建於18世紀中的威菲路軍營。資深記者歐年樂(Mark O’Neill )曾在《香港的顏色.南亞裔》一書中,訪問住在此軍營的駐港啹喀老兵。原來,60年代啹喀後勤兵團28旅從曾居於威菲路軍營多年。

九龍公園炮台變成了兒童歷奇樂園,但由於缺乏明顯告示,不少遊人不知眼前三大炮為軍營遺址。

七十年代改建成九龍公園  炮台成兒童歷奇樂園

直至,1967年港英政府接管威菲路軍營,70年代軍營正式開闢成九龍公園。目前,仍保留了四座軍營與三個炮台,昔日的軍營今日成了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香港考古學會及香港歷史博物館倉庫與香港文物探知館,至於防禦炮台則變成了兒童歷奇樂園。

沒有歷史內涵的活化 退役兵:我想哭

九龍公園內的香港文物探知館由第S61座與第S62座軍營活化而成。2007年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評判團嘉許創新獎。不過記者與退役兵到文物探知館時,發現探知館雖活化了軍營建築物,但內裡卻沒有一絲關於過往駐軍的歷史和故事。

探知館雖活化了威菲路軍營建築物,但內裡卻沒有一絲關於過往駐軍的歷史和故事。

Khim指,1981年來港服役時,軍營已改建成九龍公園,但他和基金近年不時舉辦城市定向活動或導賞,向下一代介紹香港與啹喀歷史。他發現不少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九龍公園曾是重要的軍營。而遺址僅存的建築,在活化後的軍營消去啹喀和駐軍故事,他坦言: 「我想哭,一個城市忘掉自己的故事很悲哀。」

Khim慨嘆: 「一個城市忘掉自己的故事很悲哀。」

昔還地於民 今增撥軍事用地

除了威菲路軍營外,上述兩個軍營都屬1997年移交港府的軍營。英軍與解放軍就香港主權移交問題討論軍事用地的未來,1994年雙方達成協議,一部分交預解決軍作軍營,另一部分轉交民用。當年港英政府交出25幅軍事用地重建,以配合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如今天的新蒲崗采頤花園就是由彩虹軍營改建而成。

目前,香港共有19個軍營,軍事用地面積約2700公頃。去年土地大辯論曾有建議認為應釋放軍事用地建屋,解決港人逼切住屋需求,並建議應釋放市區黃金地段的閒置軍事用地,如佐敦槍會山、九龍塘軍營等。惟港府終以並無閒置軍營為由拒絕建議。近日,學聯前副秘書長岑敖暉以個人身份提司法覆核,挑戰政府3年前不理反對聲音,將中環海濱長廊一核心地段撥歸解放軍作軍事用地。在和平年代的香港,到底埋藏在都市的軍營遺跡與軍事用地又應否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