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回顧|疫下港人轉戰郊野 山徑垃圾激增 清景台變黃泥地

撰文:黃景洪
出版:更新:

2020年終於來到尾聲,被疫情折騰的港人不安於市,紛紛「轉戰」郊野。香港01記者連同資深山藝教練吳銨洋(Ken Sir),來到人滿為患的大欖千島湖清景台,談談今年的山野變幻,再沿途清理山徑,略盡一分綿力將郊野拉回美好時光。吳銨洋教授山藝班近20年,2020年對他來說是難忘的一年,教學活動因限聚令停擺,但諷刺的是山頭上的人潮不減反增,「人多咗、污糟咗」是他今年對郊野的印象。
攝影:鄭子峰

資深山藝教練吳銨洋(Ken Sir)連同拍檔手執膠袋,上山清理垃圾。(鄭子峰攝)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遠足人士一行數人踏過山野小徑,周不時迎來三兩友人互相問好,風吹過了,搖曳的樹木嘶嘶作響,身心舒暢......但抱歉,你在2020年都恐怕和這美景無緣,換來的卻是一架架「頂閘」的巴士,如貫地將遊人運入郊野,「比旺角更旺」是山友今年經常掛在口邊的形容詞。

資深山藝教練吳銨洋表示,今年的山徑「人多咗、污糟咗」。(鄭子峰攝)

記者連同吳銨洋由楊家村上山,到麥理浩徑十段的清景台,逆行直奔楓香林的人潮。我們一行人剛起步,踏上不夠十步階級就已在草叢邊發現遺棄的口罩,問到他在山野最常見的垃圾種類,「完咗你數數就知!」

只走了幾步,就遇上第一件垃圾──黑色口罩。(鄭子峰攝)

山藝教練:啲人扔垃圾好醒目

吳銨洋邊行邊用鐵夾將垃圾放入膠袋中,「其實啲燒烤夾都係執返來,你去燒烤場都一定搵到好多。」沿途所見,糖紙、紙巾、水樽之類的廢物應有盡有。約半小時後,我們到達第一個休息地點,地上紙巾最多、煙頭都不少,吳銨洋進入了一條小路,灌木叢剛好與成年人一樣高,行多幾步又向右九十度彎入,他揮揮手叫我們緊隨其後,原來要帶我們見識第一個景點——廁所位。

Ken Sir走入秘位,地上滿布紙巾,原來是山友如廁的地方。(鄭子峰攝)

廁所位地上的紙巾數量多不勝數,Ken Sir一一將它們放入垃圾袋,抬頭望上,樹枝上的紙巾也不少,紙巾曾經用來做什麼,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啲人扔垃圾好醒目,轉過彎入去睇仲離譜」,他邊執垃圾邊幫亂拋垃圾的市民「辯護」,「佢哋可能以為紙巾容易分解,但其實係好錯嘅諗法,𠵱家啲紙巾有三四層唔係咁容易分解,買啲靚嘅紙巾返屋企,管理員見到都話會塞廁所。」記者害怕踩到髒物,每步都走得營營役役,「如果有污糟嘢,一定會見到烏蠅先」,着記者放心。

走出草叢,我們在休息點的木凳上稍事休息,放眼望去,地上的煙頭幾十支,要清理掉恐怕要花一段時間。遠足人士最怕遇上吸煙客,當大口大口享受郊外清新空氣時,煙味總有時殺你一個措手不及,「食煙好好哋處理就可以,周圍扔你咪影佢咯」,吳銨洋又繼續埋頭夾起垃圾,放入袋中。「啲人話內地人唔守規矩,操守唔好」,但現時在封關令下,相信遠足的絕大部分都是本地人,香港人要爭氣。

郊野變旅遊景點 當局管理不力

修整過後向清景台進發,偶有遠足人士示意想將垃圾放入我們的垃圾袋,起初記者都會拒絕,並呼籲郊遊人士自己將垃圾帶走;吳銨洋面對同樣的要求,卻會淡然接受,「如果做到咪幫埋佢,唔係佢行多陣扔喺地下,都係要麻煩其他師兄幫手執」。今年的疫情反覆,吳銨洋的山藝教學活動亦因限聚令停擺,但諷刺的是山頭上的人潮不減反增,山徑的衛生情況每況愈下。

↓↓↓睇盡沿途垃圾情況↓↓↓

+1
「其實平日來原本諗住人少,但一樣咁多人,星期六來根本行都行唔到。」
行山人士黃先生

其實千島湖清景台和楓香林一樣,同樣都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人造景點」,前者在2018年底修建,後者則是署方早年透過選種植樹,造就楓香林的美景。黃先生和老伴拾級而上來到清景台,「其實平日來原本諗住人少,但一樣咁多人,星期六來根本行都行唔到」,原本打算上山避開都市繁囂,但計劃看似行不通,「見到咁多人一啲都唔寧靜,𠵱家唯有嚟呢啲地方,市區係避忌啲㗎啦。」現場人流魚貫,有爸爸帶着兩個小孩上山,「都預咗㗎啦,香港無乜地方好去。」

「既然已經變成旅遊景點,就應該用旅遊景點的方法管理。」
資深山藝教練吳銨洋

疫情下山徑超出負荷 千島湖非單一例子

「清景台係漁護署一個好成功嘅景點」,惟吳銨洋批評當局有能力宣傳,卻沒能力管理,面對疫情爆發,突如其來的人潮令山徑超出負荷,綠茵山坡變成黃泥浮沙,叫人不勝唏噓。「其實喺外國嘅觀景台應該係鋪晒木板,規範啲人行邊度,但如果你清楚香港人嘅習性,你就知放晒出嚟就會周圍行,你睇吓𠵱家啲地都踩到爛晒。𠵱家啲地沙塵滾滾,揚起啲泥你話係咪靚呢?我答唔到你。」他建議漁護署開發第二條到達清景台的路線,規範遠足人士單方向上落山,「既然已經變成旅遊景點,就應該用旅遊景點的方法管理。」

2020年,疫情令遠足人士數量激增,迫爆山徑的情況絕不是千島湖獨有,玉桂山、雞公嶺、塔門之類的熱門路線,植被都被海量的遊人踩到光脫脫,有網民表示「個山俾人行到變地中海」,有人甚至提議「要成座山休息唔俾人上去」、「有無得定期維修呢? 維園草地都間中局部會封啦」。

+2

君子協定成效不周

「漁護署係個比較鵪鶉嘅部門」,郊野公園對GDP(本地生產總值)無貢獻,獲分配的資源當然較少。秋冬季節來臨,山野人頭湧湧,惟在山徑以及楓香林中,卻未見有政府職員站崗,甚或有人踩上山坡霸佔有利位置拍照,踩到草堆都變黃土,加上郊野公園容許「脫罩」,摩肩踵接的人潮想起也叫人生怕,「政府不如直接同市民講話佢哋資源好少,叫民間自發(監管)仲好啲。」

吳銨洋一直推動Leave No Trace(山野不留痕),希望遠足人士透過適當處理廢物、保護動植物以及在考慮其他使用者為前提下,減輕對大自然的負擔,「Leave No Trace係一套行為準則,去完野外之後唔係破壞,係令到郊外變到更好」,他續指,行為守則的意思是希望大家「冇人見到都會做」,但在香港的成效貌似不大,「香港有好多法規,又罰錢又盛,用個字眼好好,鼓勵大家唔好做依樣,唔好做個樣,但其實喺香港,行為守則行唔通。」

他指指地上的煙頭,「驗DNA睇吓個煙頭係邊個人,有咁癲嘅政府啲人咪聽話,一日無罰則,一日無人執法,就繼續係咁樣。」

四個小時的路程來到終結,一行人返回楊家村村口棄置五大袋垃圾,沿路收集到紙巾最多,沾有糞便的紙巾最可怕,半山上的飯盒最弔詭。吳銨洋沒有三頭六臂,無論幾落力清理都只是杯水車薪,他憶述往時和山藝班同學上山實習,「都會叫同學幫手一齊清」,但不消一會兒垃圾總會出現。但願在2021年新冠肺炎藥到病除,而香港各大的山徑亦有喘息機會,無垃圾的山徑,就是好山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