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皇家空軍基地記載香港殖民歷史 曾變身越南難民營見證時代

撰文:香港中華書局
出版:更新:

香港留存下來的殖民地年代建築物以軍事設施最多,大部分棄置於山頭野嶺,無人打理。留在市區的軍事用地多由解放軍駐港部隊使用,只有少數改變用途。其中觀塘道的前皇家空軍基地總部大樓、軍官俱樂部及副翼,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先後活化為明愛向晴軒和香港浸會大學啟德校園。但另一座尚未評級的Gray Block,則在2020年拆卸。

皇家空軍基地

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於1918年成立,1924年派駐香港,三年後購買啟德濱土地建立空軍基地。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三省,英國憂慮日本進攻香港,因此決定加強防衛政策,包括擴大空軍基地,興建總部大樓和軍官俱樂部,由皇家工程兵團設計,1934年啟用。同年落成的還有大磡村的皇家空軍飛機庫。

▼▼▼點擊睇皇家空軍基地及其環境▼▼▼

+1

位於觀塘道50號的皇家空軍基地總部大樓,是一座兩層高的長形遊廊式建築,讓駐港空軍適應香港的炎熱氣候。軍官俱樂部位於三山國王廟後方山丘的平台上(觀塘道51號),分主樓和副翼,同是兩層高的殖民地式建築,設有宿舍和食堂。

軍官俱樂部主樓呈凹字形,門口位於中央,有一列寬闊的麻石石級直通門廊,設計富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門楣上方鑲有石造的英國皇家空軍徽號。副翼位於下方,有石級和天橋連接主樓。附近還有半筒形鐵皮屋(Missen Hut),供地勤人員住宿。山邊一角設練靶場,並挖掘防空洞以躲避可能發生的空襲。

英軍於1973年在空軍基地加建一座六層高的大樓(觀塘道2號),給男女飛行員入住,取名Gray Block,紀念皇家空軍上尉Hector Bertram Gray。他在香港淪陷期間參與偷運藥物和情報進入集中營,結果被日軍揭發,拷問下仍不透露半句,結果被處死,其後獲英國追頒喬治十字勳章(George Cross)。

Gray Block正門也見英國皇家空軍徽號,皇冠下方有一圓圈,寫了皇家空軍的拉丁文箴言:PER ARDUA AD ASTRA,中譯為「在逆境中飛向群星」(Through Adversity to the Stars),圓圈中央是一頭伸展雙翼的鷹。

隨着英軍陸續將市區的軍事用地交回港府,皇家空軍基地於1978年由九龍遷往元朗石崗。此際正有大批越南難民乘船湧入香港,港府將前皇家空軍基地總部大樓和Gray Block闢為難民營,由此展開另一頁歷史。

延伸閱讀:點圖了解更多香港殖民歷史:二戰前香港文化僅華南社會延伸 1970年代社會運動始形成本土意識▼▼▼

+7

啟德越南難民營

1975年4月越南西貢陷落,引發大批越南人投奔怒海。首批3,743名難民於5月乘坐「長春號」出海,途中機器故障,被丹麥貨輪救起送港,港府基於人道立場收容他們。1978年12月,巴拿馬註冊的台灣貨輪「滙豐號」載了2,700多名難民要求進港,擾攘近一個月後,獲港府准許登岸,其後陸續有難民船隻駛至。

聯合國日內瓦會議在1979年7月宣佈將香港作為「第一收容港」,收容尋求庇護的越南難民。為應付難民潮,港府將多處懲教機構、戒毒所和軍營改為難民營,由監獄署(1982年改稱懲教署)管理。

1979年,前皇家空軍基地總部大樓改為「啟德越南難民營」,Gray Block改為「啟德北越南難民營」。當時港府容許難民走入社區,他們有許多是華人,懂得廣東話,可以在外工作。1980年港府取消內地非法入境者的「抵壘政策」,一被截獲即遣返大陸,若允許越南難民在社區活動,便造成雙重標準,因此港府在1982年實施禁閉營政策,不許難民離營謀生。但南越人和北越人終日困在一起,嫌隙加深,以致爆發衝突,防暴警察曾進入啟德難民營平息暴亂。

在聯合國難民署資助下,香港基督教難民服務處於1983年在啟德難民營一個空置營舍設立「新秀學校」,為難民兒童提供全日制中小學課程,全盛時期有逾800人就讀。該營舍於1992年關閉,學童轉到Gray Block上課。

其後當局發現來港的越南人有很多是北越貧民,出逃只為移民外國,因此在1988年實施甄別政策,開闢羈留中心甄別新到港的越南人是政治難民還是船民,又用越南話透過廣播大喊「不漏洞拉」(以「從今以後」為開端的一段敍述),宣佈非法來港的越南人會被遣送回國,一時間引致大批越南人趕搭尾班船。

1989年港府推出自願遺返船民計劃,同年啟德難民營改名為「啟德越南船民離港中心」,由民安隊管理。過了幾年,又轉為「啟德越南船民轉介中心」,專門收容懷孕的越南婦女,以便她們到市區醫院接受檢查和待產。Gray Block則改名為「新秀越南難民離港中心」。

高峰期全港設有十多個船民營和羈留中心,累積收容約203,000名越南人。隨着港府實行「自願遺返」計劃,之後「強制遣返」(又稱「有秩序遣返」),不獲外國接收的越南船民均被送回國,船民營逐一關閉,剩下少數滯港的越南人也獲發身分證居留,困擾香港25年的越南難民問題正式劃上句號。

書名: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
作者:陳天權
1980年代投身新聞界,先後在報章、電視台和雜誌工作。工餘期間經常出外旅行,足跡遍及五大洲約一百個國家,著有多本介紹中外文化的旅遊書籍。近20年前開始關注本地歷史、宗教、建築和風俗。2004年入讀香港大學建築系文物保護碩士課程,之後轉職專欄作家和自由撰稿人,推動歷史建築和風俗保育。
作者在香港大學和公開大學的專業進修學院擔任兼職導師,也是多個文化團體包括文化葫蘆、海濱文化導賞會和國際漫遊協會的顧問。近作有《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港島九龍篇)、《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新界離島篇)、《香港節慶風俗》、《香港歷史系列:穿梭今昔、重拾記憶》等。

【本文獲「香港中華書局」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