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歧視|平機會:四成受訪精神病患者曾經歷 常被標籤會傷害人

撰文:陳葆琳
出版:更新:

衞生署於2015年發表的《2014年4月行為風險因素調查報告》顯示,年齡介乎16至75歲的華裔成人當中,一般精神病的患病率13.3%。平等機會委員會研究發現,78.5%精神病患者表示在香港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是非常普遍或普遍,有45.3%受訪精神病患者表示在過去五年於求職、在職或離職至少一個過程中經歷過被歧視。

平機會指,僱主應為有個人、精神或情緒問題員工提供僱主支援計劃,又建議政府考慮為中小型企業提供財政補貼或中央支援服務。

平機會研究發現,四成受訪精神病患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五年曾在求職、在職或離職過程中經歷過歧視。(陳葆琳攝)

平機會委託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進行研究,在2020年5月至11月透過問卷調查收集了858名人士,包括593名在職人士及265名精神病患者的意見,並於2021年2月至7月與50名管理層職級的僱主及主管進行深度訪談。

結果發現,78.5%精神病患者表示在香港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是非常普遍或普遍,45.3%精神病患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五年曾在求職、在職或離職至少一個過程中經歷過歧視。另外,有18.9%的精神病患者為精神健康求醫而請假時遇到困難,當中49%有向他們的主管或同事披露其請假原因。

精神病患者觀察到最常見的職場歧視情況為「因為患有精神病而獲得和他人相比較少的升職機會,佔71.3%;其次為「因為患有精神病而不被聘用」,佔67.5%;另外「因為患有精神病而獲得和他人相比較低的薪金」佔65.5%;以及「因為患有精神病而被指派和他人相比較差的工作任務、工作地點或輪班安排」佔60.2%。

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何振業(右一)指,研究反映大部份僱主缺乏明確和具體的政策和指引。(陳葆琳攝)

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何振業說,根據研究結果,55.7%在職人士對精神病患者常見的標籤是擔心精神病患者會傷害別人;46.5%在職人士嘗試與精神病患者保持距離;43.4%在職人士害怕與精神病患者獨處。只有12.5%的精神病患者,表示他們目前工作或最近工作的公司有為員工提供精神健康支援。何指,研究亦反映大部份僱主缺乏明確和具體的政策和指引,並對聘請及管理精神病患者的理解模糊。

5年間收310宗精神狀況相關投訴 75%涉及僱傭範疇

在2018至2022年期間,平機會共收到310宗在《殘疾歧視條例》下有關精神狀況的投訴,當中75%涉及僱傭範疇。平機會署理主管(政策、研究及培訓)徐妤婷解釋,從法例角度而言,需視乎僱主有否因為僱員的精神病患而影響聘請決定,以及是否能夠滿足工作要求,才能界定是否違反《殘疾歧視條例》:「法例都有啲情況,例如因為佢啲病患真係可能做唔返主力要做嘅嘢,其實有可能未必違法,但係需視乎醫生評估,而非僱主取態。」

平機會署理主管(政策、研究及培訓)徐妤婷指,目前法例未有清晰界定何謂「合理調適」。(陳葆琳攝)

平機會:僱主應為員工提供合理工作調適作為精神健康友善措施

徐妤婷表示,目前法例未有清晰界定何謂「合理調適」,平機會2016年亦曾向政府建議僱主採取「積極責任」處理殘疾歧視,包括為修改條例以及為中小企提供過渡期,但未獲接納,平機會建議政府推行公眾教育提高大眾對殘疾歧視及《殘疾歧視條例》的認識及關注,並考慮提供更多資源及協助,促進制定工作期間相關反歧視政策及措施,以協助精神病患者的康復,並為員工提供合理工作調適,作為精神健康友善僱傭的措施;僱主亦應確保有精神健康狀況的員工可以就診及申請病假。

平機會倡政府考慮為中小企提供財政補貼或中央支援服務

平機會又提倡精神健康相關機構及非政府組織應定期為在職人士舉辦培訓工作坊,以摒除常見的誤解、釐清錯誤觀念、推廣精神健康,以及教導溝通技巧。另外,僱主應為有個人、精神或情緒問題的員工提供僱主支援計劃,作為精神健康的急救;政府則可以考慮為中小型企業提供財政補貼或中央支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