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揭咽峽炎鏈球菌為幫兇 同染幽門螺旋菌 患胃癌率增三倍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胃癌為香港第六號殺手,即使發現「幽門螺旋菌」為誘發胃癌風險因素之一,但個案數目未達至低水平,醫學界一直尋原因。中大醫學院今(13日)公布的研究結果發現,一種常見於咽喉的細菌「咽峽炎鏈球菌」為發胃癌「幫兇」,小鼠模型研究結果顯示,當病人同時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及幽門螺旋菌,患胃癌機會較只染幽門螺旋菌患癌機會高兩三倍。

參與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前院長沈祖堯表示,咽峽炎鏈球菌或有可能成為未來胃癌診斷輔助標誌物,及早發現高風險患者,而大學會繼續研究益生菌抑制兩菌的可能性及保持口腔衛生以減少咽峽炎鏈球菌在胃部滋生的風險。

幽門螺旋菌一直被視患胃癌的風險因素,惟即使在臨床上有針對幽門螺旋菌的治療,患者數目仍未達至低水平,加上有研究發現,即使清除幽門螺旋菌,都未必阻止胃癌發生。中大醫學院花了約六年時間為此進行研究,終發現一種常見於咽喉的咽峽炎鏈球菌或為致胃癌「幫兇」。

研究發現,患胃癌者胃黏膜驗出咽峽炎鏈球菌比率為79%,比普通人51%高,研究亦發現相關病菌與幽門螺旋菌不同,比起幽門螺旋菌只會出現在胃炎時期,咽峽炎鏈球菌可以繼續存在於胃部直至胃癌出現,故推斷咽峽炎鏈球菌可能是胃癌重要風險因素。

為此,中大醫學院用小鼠模型進行研究評估染菌後的後果,研究發現小鼠在感染病毒後12個月後胃部出現黏液化生及低分化度異型增生,屬癌前病變。

那為什麼咽峽炎鏈球菌可以成為致癌幫兇?研究發現,咽峽炎鏈球菌的表面蛋白 TMPC 與胃部的上皮細胞受體 ANXA2 產生直接相互作用,令咽峽炎鏈球菌可以在胃黏膜中定植,從而促使癌變。

沈祖堯表示,現時研究仍未在人體進行實驗,但如以小鼠模型研究結果,病人同時感染該菌及幽門螺旋菌,較只染有幽門螺旋菌的患癌機會再多兩三倍。

香港七成人口腔帶咽峽炎鏈球菌

被問到現時本港有七成人的口中有帶有咽峽炎鏈球菌,需否為此而進行胃癌篩查。沈祖堯暫時仍未知單染相關病菌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仍在探索是否需要拔除胃部的咽峽炎鏈球菌,以減少患癌機會,而大學未來亦會繼續研究益生菌抑制兩菌的可能性。

他提醒,咽峽炎鏈球菌常見於牙周病及牙肉發炎牙,形容病菌或「病從口入」,呼籲市民注重口腔衛生,而未來亦會研究保持口腔衛生以減少咽峽炎鏈球菌在胃部滋生的風險。他又指,咽峽炎鏈球菌或有可能成為未來胃癌診斷輔助標誌物,如病人的大便中發現相關病菌,或可視為高風險的患者,及早給予治療預防。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于君補充,目前未有現有抗生素可治療咽峽炎鏈球菌,但團隊目前已成功研究以益生菌抑制幽門螺旋菌,正研究可否同樣應用於咽峽炎鏈球菌。至於今次研究的結果,已於生物學國際頂尖期刊《細胞》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