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納米機械人治中風病人 直達血栓「戰場」溶栓 減出血風險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缺血性中風有兩種治療方法,病人可選擇注射溶血酶激活劑﹙tPA﹚或經動脈取栓術,減少中風對腦部的損傷,不過,注射血栓溶解劑仍有不少風險,由於未能定點輸送至血栓,有機會降低溶栓成效,另亦會造成顱內以至全身出血的風險。

中大研開發「磁控溶血酶激活劑納米機械人」﹙tPA-nbots﹚,機械人可直達血栓「戰場」溶栓,意味著用較低的血栓溶解劑,已可達到溶栓效果,有助減低治療的副作用,惟暫時仍處於實驗階段,以了解機械人可否在快速流動的血液中維持穩定性。

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磁控溶血酶激活劑納米機械人﹙tPA-nbots﹚治療缺血性中風,有望減少缺血引起的腦損傷及減低治療的副作用。(中大醫學院提供)

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當中超過七成為缺血性中風,病人如在病發後數小時內注射溶血酶激活劑﹙tPA﹚以溶解血栓,可減少中風對腦部的損傷。

不過,現時並非所有缺血性中風都可以用到血栓溶解劑,由於血栓溶解劑會導致出血風險,故必須小心使用劑量。至於經動脈取栓術,則由於受導管限制,不能應用於小血管及末端血管閉塞。

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早前開發「磁控溶血酶激活劑納米機械人」﹙tPA-nbots﹚,治療缺血性中風,透過將載有tPA-nbot群的導管置入體內,並由體外磁場引導到末端血管或其他小血管內的血栓位置,然後遙控納米機械人到達血管,並瞄準血塊啟動溶栓過程。

血塊溶解後,tPA-nbot群將被導航回到導管,一併離開體內。在整個過程中,團隊會用激光散斑對比影像掃描(LSCI)實時追蹤、輸送納米機械人及監察血流通狀況。

技術處於實驗階段 仍解解決機械人運作穩定性

相關技術可彌補倚靠導管的不足,以進入遠離腦動脈主幹和更幼細的末梢血管,同時tPA-nbots的溶栓速度亦較傳統治療快5至20倍。此外,研究成員之一、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學教授及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表示,機械人可直達血栓「戰場」溶栓,有助減低治療的副作用,惟暫時仍進行更多實驗,以了解機械人可否在快速流動的血液中仍能維持其穩定性。

另一研究成員、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余俊豪則指,現時tPA-nbots的尺寸甚至比紅血球少,故進入血管亦不會造成血管倒塞。他又指,最理想做法是無須透過導管,經靜脈注射的方法,將機械人放入體內,並用磁力將機械人引導到血栓位置溶栓,溶栓後使用另一系統,將機械人集合至靜脈血管再作回收。

他解釋,現時機械人只可以治療10%的病人,以應用於小血管及末端血管閉塞,惟如果應用在靜脈注射,則可以由護士負責,屆時則會幫助更多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