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疱疹病毒|漁護署指山上種足夠棵樹 切勿餵猴 長攝糖份損健康

撰文:江麗盈
出版:更新:

一名37歲男子2月下旬到訪金山郊野公園被猴子所傷,3月因神智不清送院後,確診人類感染B病毒,即猴疱疹病毒,為香港首例。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動物護理主任石仲堂今早(5日)在電台節目分享在野外遇到猴子的應對方法,他又指,過去三年猴子滋擾個案數字維持在200至300宗之間,較廿年前逾千宗滋擾個案大為減少;而過去三年猴子傷人個案也只有五至八宗。

他在節目上也提到,很多市民有誤解,以為猴子在山上無充足食物,事實並非如此,山上已有適合猴子食用的食物,反而如長期食用他人飼的生果,當中糖份高,對其健康會有影響,提醒市民不要「好心做壞事」。

+4

漁護署高級動物護理主任石仲堂在港台《千禧年代》表示,署方非常關注個案,又提醒市民面對野生動物要有適當態度,遇到猴子,不需要太害怕,同時不宜將之視為寵物,走近去接觸,以免引起衝突。

猴子習慣被餵會搶膠袋 市民不要奪回

他續指,市民遇到猴子,不應與牠們四目相投,也不要主動走近,以免令牠們受驚,市民也不要在猴子面前進食,食物、膠袋也應收好在背包,以免令猴子誤會,「因為以前(猴子)被餵過,以為你想餵,你唔畀,佢就會過嚟搶。」他也提醒,如市民被猴子搶走手上的食物或膠袋,應留意動物反應,盡量保持距離,不要嘗試奪回食物或膠袋。

他又提到,很多市民有誤解,以為猴子在山上無充足食物,惟署方已在山上種植數十萬棵樹,山上有足夠猴子食用的天然食物,而猴子的主要食物其實亦非生果,而是樹葉、花、幼芽這類植物。他續指,市民去餵生果,味道甜,猴子「好似小朋友鍾意小食」,但長期食用其實也對其健康有影響,甚至會肚瀉,再三提醒市民不要「好心做壞事」。

料2028年完成八成猴子絕育

提到猴子傷人、及滋擾個案數字,石仲堂指,過去三年,滋擾個案數字維持在200至300宗之間,較廿年前逾千宗滋擾個案大為減少;而過去三年猴子傷人個案也只有五至八宗。他也提到,現時餵野生動物屬違法,每年有約一百宗的檢控數字,署方在夜間及假期也會前往巡邏,認為執法力度足夠。

他也提到,自2007年開始的猴子絕育計劃,至今已為逾1900隻猴子進行絕育,現時約2000隻猴子,有七成已絕育,未來五年會再加大力度,由每年為80至100隻猴子絕育,增至為100至120隻猴子進行絕育,相信2028年能進一步將猴群數目降低,並達到八成猴子已絕育的目標。

+3

年輕猴子會主動索取食物

野外動向HK Discovery創辦人陳家俊在同一節目指,香港市區與郊野界線緊密,猴子遇見人類很平常,近年港人行山活動頻密,也令牠們不怕人。他又指,郊野公園四通八達,他們的版圖也會擴大,但他說猴子通常不會攻擊人類。

陳家俊續指,年長的猴子會知道人類也有機會攻擊牠,通常會主動找人索取食物的都是些較年輕或年幼的猴子,看似可愛,但其父母、長輩或會在附近,建議大眾不要低估當中的危險性。

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則指,市民意識仍未足夠,以為與猴子接觸習以為常,警戒降低,甚至有時自以為了解猴子,做了一些有挑釁性的動作而不自知,例如「同猴子say hi、打招呼」,建議市民要留意,不要再做。

何俊賢續指,當局的宣傳工作成果「一半一半」,市民意識仍不足,促當局要善用多媒體去宣傳、或多些入學校宣傳,不應再單靠罰則。就非法餵飼野生動物執法力度,他則認為漁護署應加強執法,及應該多派傳單加強宣傳。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林緯遜。(資料圖片)

醫生:被抓傷五分鐘內用水沖洗15分鐘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林緯遜指,今次男子確診猴疱疹病毒的個案罕見,又指這類個案全球也不多,而外國發現個案通常是工作與動物接觸有關的人士有關。他續指,彌猴感染後猴疱疹病毒後,其體液會有相關病毒,接觸到會傳播,很多時個案涉及咬傷、抓傷造成感染。

他續說,香港的彌猴也有機會帶有這種病毒,據外國研究,較年長的彌猴很多也已感染這種病毒,但病毒量各異,對其自身的致病性不高。但對人類而言,致病性則較高,如不經治療或延誤治療,死亡率非常高,市民如不幸受傷,應在五分鐘內用水沖洗15分鐘,最好消毒傷口。

至於黃金治療時間,林緯遜則指「任何病毒治療都一定愈早愈好」,如參考外國研究,則是首五日內接受治療最好,而在治療上,以抗病毒藥為主。

就一名港人早前在日本因病離世,衞生署確認他曾感染甲型鏈球菌引致壞死性筋膜炎(即俗稱「食肉菌感染」),林緯遜指,甲型鏈球菌是一種細菌,可影響身體不同部位,引致壞死性筋膜炎通常是經傷口感染。目前無疫苗可以預防,治療主要用抗生素,但他認為即使市民遊日不代表感染機會高,建議大眾遊日時注意手部衞生,人多地方可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