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樹仁:八成中學生欠「自我認同」 易消極躺平 需生涯規劃

撰文:郭梓謙
出版:更新:

香港樹仁大學今日(8日)發佈一項青少年建立自我身份認同重要性的研究結果,當中有近八成中學生、逾六成大學生未認定自我身份。樹仁團隊指,有認同自我身份的青年,對生活滿意度、投入生活積極性呈正相關;反之則會出現散漫、消極情緒、甚至是選擇「躺平」,建議為中學生加強生涯規劃確立身份。

樹仁大學團隊於2020年底起,以歐洲學者Luyckx開發的「自我認同發展量表」,每隔半年向1,102位中、大學生(543名中學生、559名大專/學生)收集有關個人身份認同的問卷調查,查詢受訪者對未來路向的認知。

易有社交網絡成癮問題

研究團隊將結果概括為「已認定自我身份」、「未認定自我身份」兩大類,當中近八成(79.2%)中學生未有認定自我身份,而這類中學生對生活滿意度平均只有4.17分(滿分7分);已認定的兩成(20.8%)人,則有4.65分。

研究亦發現,以5分為滿分,未認定自我身份的中學生(2.78分)也較認定自我身份的中學生,更易有社交網絡成癮問題(2.28分);另外,前者(3.23分)也較更少主動探索職業路向(3.70分)。

六成大學生欠「自我認同」

至於大學生上,則有近三成半(34.9%)人已認定自我身份,未認定則為六成半人(65.1%)。已認定身份的大學生,對生活滿意度平均有4.76分(滿分7分);相反則只有4.06分。

香港樹仁大學發佈一項青少年建立自我身份認同重要性的研究結果,當中有近8成中學生、逾6成大學生未認定自我身份。(資料圖片)

倡為大專生「做啲嘢」 避免做錯事

輔導及心理學系博士張偉良就解釋指,研究的身份認同屬青少年的整體人生方向,包括將來所希望發展甚麼路向。他續指,人生方向非單指職業,亦包含興趣、音樂、運動等範疇;張偉良又形容,「唔同青年人追求都唔同」,當中甚至有人會想追求人際關係,故量表是從青年整體發展量度。

張偉良指,中學生可塑性高,所以可能需要更多生涯規劃確立身份;大專生則「要做啲嘢避免佢走返轉頭、做差咗」,要協助其穩定身份認同。

現代人易受媒體左右 「越嚟越難發展認同」

樹仁社會學系教張越華提到,研究時發現歐美學生在身份認同情況上,數據與香港相若,只有二至三成;但留意到日本則有近四至五成,相信與學校、社會積極推動規劃身份認同有關。

他又補充指,能夠確立自我認同、人生方向固然是好事,但最更關鍵在於過程上有自我探索,這點放諸各地皆是;但現代人易受不同媒體左右,變相「越嚟越難發展一個(身份)認同」。

張越華提到,研究「唔係做一次就有所有答案」,但希望可以協助政府、學校以至青年服務機構等,為未認定身份的青年提供機會和支持,協助他們探索自我並建立認同感。

他又指出,研究時有參考相關研究,發現青少年若有實在的自我認同,對生活的認同就會較高;而現代社會中,也能看出不少年輕人選擇「Hea、『躺平』」的生活方式,欠缺生活動力。

張越華進一步提到,逾1,100名受訪者中,發現認同自我身份的青年,實際上對生活滿意度、投入生活積極性有正相關趨勢;反之則會出現散漫、消極情緒、甚至是選擇「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