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兩成中學生曾遭網絡欺凌 16歲女被誣衊「公主病」求助無門

撰文:余月明
出版:更新: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今日(26日)公布「中學生於網絡欺凌中不同角色的探究」問題調查結果,發現欺凌行為定義存分歧,反映有一定比例學生缺乏對於網絡欺凌的認知,且忽視這些行為的後果和傷害,有兩成受訪者表示曾被網絡欺凌,其中四成人曾產生輕生念頭。

16歲的Apple(化名)現就讀中四,曾在學校討論區遭匿名惡意攻擊指「綠茶」、「公主病」及曾約炮等,連當時的男朋友誤信言論與她分手,令她大感無助。

+6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於今年 1 月 9 日至 2 月 9 日期間,以全港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於網上及學校協助收集形式進行問卷調查,終成功收集 777 份有效問卷。

反映有學生忽視欺凌行為後果和傷害

調查列舉 14 項網絡欺凌行為予受訪者作答,頭三位最多人曾經做過的行為包括「將你與他人的私人信息截圖並傳送給第三方或社交媒體」(28.57%)、「轉載或讚好嘲笑、指責、攻擊或侮辱他人 的文章或留言」(26.9%)及「貼文或投稿嘲笑、指責、攻擊或侮辱他人」(26.9%);惟當中約 52.3%受訪者同意屬欺凌行為,不同意者則有平均約 36.3%。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中心單位主管葉文龍表示,對行為的同意與不同意相差不足二十百分點,顯示欺凌行為定義存分歧,同時有一定比例缺乏對於網絡欺凌的認知,故會忽視這些行為的後果和傷害,並因為看輕行為而更容易做出欺凌行為。

被欺凌者感憤怒、焦慮與及自卑

調查又指,近21%受訪者曾經被網絡欺凌,被欺凌者有機會繼而產生連鎖的感受及身體反 應,最高的三項分別為憤怒(49.39%)、焦慮(48.15%)與及自卑(46.3%)。

葉文龍指,「欺凌個案一單都嫌多」,即使只有兩成人被欺凌亦不等同情況不嚴重。調查又指,於個人層面方面,高達 40.74%欺凌者產生輕生念頭。

路德會賽馬會雍盛綜合服務中心社工徐曉嵐表示,網絡欺凌的影響相當具威力,當中有違現實欺凌的權力地位之別,於網絡上能力低的一方亦可作出匿名攻擊,與及湊合群眾支持亦相對容易,以令網絡欺凌相對容易發生,與及較難應對。

近五成被欺凌者不作 怕「愈搞愈大」

另外,結果發現,有46.91%受網絡欺凌的青少年表示怕把事情「愈搞愈大」,終只會自己承受,亦有 44.44%受害者怕別人不相信自己,找不到合適的求助對象,且害怕被進一步欺凌及報復的情況,故更難以求助。

徐曉嵐表示,有50%受訪者於受到欺凌時曾向朋友求助,惟當中只有 28.44%認為向朋友助有效,而受訪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則是向教師或學校求助(46.33%)與及向親人求助(45.17%),反映到最常用的方法有時並非最有效,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在求助的過程中未能得到解決方案,讓青少年主觀地認為求助不可行而放棄求助,最後變成默默忍受被網絡欺凌帶來的負面影響。

16歲的Apple(化名)就讀中四,在學校討論區被人匿名惡意攻擊。(黃浩謙攝)

中四女生被指「公主病」 男友誤信後分手

記者會播出16歲的Apple(化名)的個案,她現就讀中四,她在學校討論區被人匿名惡意攻擊指「綠茶」、「公主病」及曾約炮等行為,惟她表示指控非事實,大部分人身攻擊令其感傷心,亦無從得知欺凌者是開玩笑、抑或有其他目的,惟「嗰一刻我好無奈,唔知點做,又無人幫到我。」她又指,當時她男友因見網上言論與她分手。

她曾打算尋求社工或朋友協助,惟感沒有值得信賴的社工可幫忙,亦怕朋友因而離開她,更認為父母會因擔心她而不讓其外出及上網,令她感無助,「覺得自己好無用,連呢啲咁小事嘅嘢都解決唔到,咁我生存仲有咩意義?」,曾萌生輕生念頭。

她表示,不少人未了解事件就落井下石,望大家先了解事件再回應,亦可善用平台舉報功能;亦希望欺凌者可與其直接溝通,而非在網上指責或發放虛假訊息,以及在作欺凌行為前,先站在被欺凌者角度思考。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中心單位主管葉文龍表示,欺凌行為定義存分歧,有一定比例人士缺乏對於網絡欺凌的認知。(黃浩謙攝)

團體倡減少「起底」及「公審」等文化

葉文龍建議,個人層面方面,欺凌者宜理解網絡欺凌的形式及後果,「喺網絡世界做嘅行為,都會帶返嚟現實生活影響,而唔係好似玩online game咁玩完就算。」而旁觀者也可以主動關心受影響的朋友,作情緒上的支援與及關懷,讓受害者不會感孤單;受害者亦要適時向有效的對象求助,例如家長、老師、學校、社工及警方等,以作出情緒的支援時,亦可較有效地遏止相關欺凌行為。

家庭、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層面,家人宜作情緒支援,學校也可與 NGO 協作,及早識別介入網絡欺凌。宏觀層面而言,則要改善網絡風氣減少「起底」及「公審」等文化。

葉文龍提到,網絡世界不只是屬於青少年,成年人於網絡的言行亦會影響青少年,現今社會網絡盛行,青少年不只於學校的小社會作成長學習,社會更需改善網絡風氣以令青少年於更為理想的環境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