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患高膽固醇趨年輕化 患者27歲心臟病發始發現 事前無症狀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都市人工作壓力大,食無定時、飲食不均衡,加上少做運動,分分鐘身藏「計時炸彈」渾然不知。有心臟專科醫生表示,本港的高膽固醇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過往集中於50歲至60歲人士才出現的心腦血管疾病,如今亦有20多歲年輕人「中招」。醫生指,高膽固醇本身不會引發明顯症狀,當中約75%男性事前不覺身體有異常,而大部分患者直至出現中風、心臟病等,才赫然發現,當中有患者更屬家族性高膽固醇病,情況更嚴重。

衞生署調查發現,全港有290萬人有高膽固醇。(羅君豪攝)

血液中的膽固醇主要來自肝臟合成和飲食攝取,當中7至8成來自前者,約2至3成來自食物,而動物類食品有較多膽固醇,如魷魚、內臟及全脂乳製品等。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心臟科專科劉育港醫生表示,長者、家族中有人患高膽固醇,或缺乏運動、高脂高糖飲食習慣,會增加膽固醇「超標」風險,男性一般較高危患上冠心病,女性在更年期後則增加風險。

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成年人的總膽固醇理想水平為低於5.2mmol/L(毫摩爾/每升),低密度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應低於2.6mmol/L。劉育港指,近年高膽固醇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以往50、60歲才患心腦血管疾病,現時降至40歲已經很普遍,而20歲就很罕見,但都有出現。」

劉育港醫生指,長者及家族中有患高膽固醇者、缺乏運動或肥胖等,均會增加膽固醇「超標」風險。(李慧妍攝)

他補充,曾接觸最年輕的患者為27歲,及後更引致心臟病發。他表示,高膽固醇本身不會引發明顯症狀,但凝結的血塊會堵塞器官血管,引致心臟、腦部或腿部缺血,導致心臟病發、中風或跛足症,嚴重會有死亡風險。

他「教路」,成年人若長期坐公司,當做運動期間,感覺胸口「乸住乸住」或悶,及左邊肩膀、脖頭痛,但休息後沒有事,就有留意或是心臟堵塞問題;而患糖尿病者發現運動時,有異常氣喘情況,亦要小心。他建議大家25歲後,應定期每年做身體檢查,並及早就醫。

57歲的王先生(左),曾先後3次因不同的血管堵塞出現身體不適,並接受「通波仔」手術,及後始知屬於家族性高膽固醇病的患者。(李慧妍攝 )

劉育港又表示,有部分患者自出生起已處於高水平膽固醇,屬於遺傳病、家族性高膽固醇病,分為雜合子及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病,前者較常見,是父母其中一方遺傳帶病基因,每200至500人中便有1名患者,總膽固醇水平一般介乎8至15mmol/L,相比一般人,該類患者會更早心臟病發,多達一半男性患者及30%女性患者,在50歲前冠心病病發。

後者為父母雙方遺傳帶病基因,每16萬至100萬人中才有一名患者,較為罕見,但嚴重性更高,膽固醇水平可高達30mmol/L,患者在20多歲時便患有嚴重冠心病,並肯定會遺傳至下一代。而根據本港早年就家族性高膽固醇病患者的研究顯示,4,000港人中便有1名患者。

57歲的王先生(化名)就是其中一名患者。他於1999年已因血管堵塞出現不適接受「通波仔」手術,至2016年期間已接受三次該手術。他指,父親因心肌梗塞離世,哥哥姐姐亦有高膽固醇問題。為降低膽固醇,王先生曾控制飲食,戒吃紅肉、高脂食物等,甚至要「過水」後才吃帶油食物。他長期服用高劑量的口服藥,惟後果不明顯,去年6月起轉用PCSK9抑制劑,每月花費約6,000元打兩針,需長期注射,現成功總膽固醇控制水平跌至3mmol/L。

為保持身體健康,一般人應每星期運動150分鐘,若果有高危因素,例如高膽固醇,應每日做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