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奴】推過渡性房屋、租金管制? 學者:大灣區是置業出路

撰文:梁逸風 王潔恩
出版:更新:

香港公屋「上樓」難,基層市民被迫蝸居劏房。根據統計處數字,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得56.5平方呎,比起公屋標準的75平方呎更低。狹小空間除了埋下衛生及安全隱憂外,有業主為了盡用每吋空間,近年甚至「上床下廁」的劏房,情況惡劣。特首林鄭月娥上台後,隨即成立小組發動一場「土地大辯論」。然而,在18個土地供應選項中,即使是短中期選項,最快亦只能於10年內提供額外土地,遠水難救近火。

政府應主導籌辦過渡性房屋

近年政府推動過渡性房屋,但主要由非牟利及私營機構營運。社聯早前落實首個組合屋項目,選址深水埗南昌街,料可提供90個單位;而房協的漁光村亦推出「暫租住屋」過渡性房屋計劃,提供217個單位。

雖然社聯組合屋項目由「關愛基金」撥款3,574萬元資助,運輸及房屋局轄下更成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為民間主導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提供統籌支援。不過,相關項目並非由政府主導。

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督導主任凌茂思認為,社會福利政策應由政府主導及提供,資源理應更多,而非由民間或商界自發。他又指,若過渡性房屋並非以政策執行,社會根本難以監察。

議員倡實施租金管制

劏房住屋環境惡劣,但卻有價有市,在供不需求的情況下,不乏租客被業主加租逼遷的例子。《香港01》認為,政府應在規劃長遠房屋政策同時,考慮「臨時」引入租金管制,甚至是與空置稅並行的「租務管制」,兼顧市民眼前所急。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指出,為保障基層租戶,政府宜「三管齊下」,同時實施租金津貼、租務管制及空置稅。她認為,政府可將空置稅擴展至二手樓,以防止市場因租務管制而減少盤源。

她形容,現時劏房戶無議價能力,即使被業主濫收水電費亦不敢主動舉報,因為他們隨時「無家可歸」,「得罪業主後,他們又要重新覓地方,但每次都要先付按金,每次一萬至二萬元,但他們只是基層,根本難以負擔。」

大部分劏房地方狹隘、不通風,住戶只能在100呎的單位解決生活所需。(資料圖片)

學者指大灣區是出路

「我看不到香港有何出路,除了遷入大灣區。」面對種種建議,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還是拋下這一句。他說,無論政府在樓市上如何大刀闊斧,樓價高企問題仍難以根治,因97年的樓價「斷崖式」下跌已難再現,若市民要「自救」,大灣區就是唯一選擇。

為何樓市當年能大跌,如今卻注定「勁升」?莊太量認為,這與中國急速的發展息息相關。他解釋,當年中國、深圳尚未發展,兩地發展猶如「一天一地」。不過,參考最新數據,香港生產總值(GDP)去年為2.66萬億港元,但深圳的GDP總量為2.24萬億元人民幣。若按去年底每百港元兌83元人民幣計,約為2.68億港元,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

香港樓奴慘況實錄

+3

上文節錄自第13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9日)《政府應主導籌辦過渡性房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