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權覆核案】逾百幅政府丁地不零散 最大逾2公頃部份近港鐵站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高等法院昨(8日)為丁權司法覆核案頒下判詞,指明以私人協約或換地方式批出的丁權違憲,意味政府原本劃作「鄉村式用地」、涉逾900公頃的土地,極有潛力釋放。
過去亦有團體發表調查報告,發現本港最少有6幅、面積超過1公頃的鄉村式用地,可供發展用途,合共約有8.96公頃。部分土地的位置優良,包括沙田排頭村及元朗蝦尾新村,後者面積逾2公頃,僅步行約10分鐘路便可抵達港鐵站。有關注基層的團體指出,政府應將有關土地改建公營房屋。

郭卓堅於2015年提出司法覆核,稱港英政府實施丁屋政策屬臨時恩恤措施,而非原居民特權,要求政府取消批准新界原居民興建丁屋的政策。是次亦是有史以來首宗挑戰憲法保障下的丁權案件。 (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發展局於2012年公布,全港有約1,200公頃官地預留建丁屋,扣除道路、斜坡等不適合發展的土地後,約932.9公頃可發展。但當局強調,由於土地散布全港各區,不能直接發展作大型社區。

↓圖解丁權覆核案來龍去脈↓ 

+7
根據新界鄉議局的估計,全港約有24萬名擁有丁權的原居民,社會經常有聲音批評這是「特權」。 2004年,地政總署實施《新審理丁屋申請程序》,提高申請丁屋的門檻,原居民強烈反對,揚言要在七一遊行上街抗議,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後與當時的鄉議局主席劉皇發開會商討,最終擱置計劃。(資料圖片)

最少111幅閒置丁地面積較大

翻查資料,本土研究社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全港約有111幅閒置政府丁地總面積超過30公頃,當中有最少6幅面積大於1公頃。

綜合地政總署公布的地塊範圍及報告內容,其中6幅面積介乎1至2.2公頃,分布於元朗、屯門及沙田等地,部分更座落於市中心地帶。

最大的一幅地皮位於元朗的蝦尾新村鄉村擴展區,面積約2.2公頃,鄰近天水圍天慈邨及天祐苑,距離天水圍西鐵站僅約10分鐘步程。發展局於2014年重啟已凍結的「鄉村擴展區」計劃,撥出土地供原居民申請興建丁屋,現已完成收地工作。

+3

三幅鄰近港鐵站 交通方便

六幅之中面積最小的是沙田排頭村,與蝦尾新村一樣同屬「鄉村擴展區」,並已完成收地工作。用地面積約1.09公頃,旁為沙田政府合署及瀝源邨,約步行5分鐘便可抵達港鐵沙田站。政府曾構思於沙田排頭村興建多層丁屋,據2006年的政府文件顯示,以地積比率5倍估算,該地可興建900個實用面積700方呎的單位。

至於粉嶺和興村約1.37公頃的鄉村式用地,鄰近公屋華心邨,附近亦有遊樂場、體育館及粉嶺官立中學,惟距離粉嶺港鐵站較遠,需步行約20分鐘。其餘三幅用地的位置則較遠離港鐵站,分別為洪水橋鍾屋村、小欖鄉村擴展區及元朗欖口村,面積分別為1.25公頃、1.34公頃以及1.71公頃。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組織幹事陳穎彤認為政府以土地零散為由,未有善用閒置土地。(資料圖片)

基層團體:應釋放建公屋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組織幹事陳穎彤稱,雖然政府強調閒置官地零散,但只是「有藉口唔發展」。她認為逾900公頃的鄉村式用地,部分面積超過1公頃及鄰近公共屋邨,有成熟的交通配套,政府應加以利用。她指相對其他土地的選項,例如興建交椅洲人工島,成本相對便宜、時間較快,令輪候公屋的劏房戶盡快上樓,「呢啲熟地可以盡快用到,因為街坊真係住一日劏房都嫌多。」

公屋聯會招國偉則表示,申請人或再就裁判結果上訴,仍須等待最終結果。但他認同一旦可釋放鄉村式用地,政府在考慮基建及發展潛力後,應撥出合適地段作建屋之用,紓緩現時公營房屋短缺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