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浸大校長錢大康:從示威者看到絕望 須找出問題根源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逃犯條例》修訂引起軒然大波,7月1日更有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其後多家大學的校長都回應事件。事隔一周,繼科大、港大、理大、城大、嶺大、教大、中大等七所政府資助的大學都先後回應後,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今日(8日)終於亦發公開信。他表示心情「未曾如此沉重」,從示威者面上看到「絕望、肢體衝突和仇恨。」
錢大康認為,要解決困局,首要找出問題根源,建議成立與青年對話的大平台,由「理性開明、備受青年人信任的非政治人物」,組成與青年對話的促成者,並不宜政府官員、議員,或有鮮明政治立場的人士擔任。整段公開信中,他未如港大校長張翔般譴責示威者。

錢大康今日回應七月一日衝擊立法會。(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上周起,多家政府資助大學以及其他自資大學的校長,都相繼就衝擊立法會事件發聲明。事隔一周,錢大康今日終於回應事件,亦即八大校長都已全部作出回應。據了解,近日有浸大校友要求錢回應事件,而錢今日以電郵回覆校友稱,近日不在香港。

錢大康在這封「遲來的」公開信表示,心情未曾如此沉重,過去多個星期,已有大批示威者上街和平抗議,當中不少為青年和父母。他續指,最初從他們面上,看到的是失望、恐懼和憤怒,然後看到的是「絕望、肢體衝突和仇恨」。他又言,無論政治立場如何,「看見我們家園動盪,實在叫人心碎」,當務之急是各陣營停止互相責難,尋求紓解香港困局的方案。

起初我從他們面上看到、失望、恐懼和憤怒,然後我看到絕望、肢體衝突和仇恨。
浸大校長錢大康公開信
八大校長對衝擊立法會的回應。(《香港01》製圖)

有三個問題不應迴避 倡設平台與青年對話

錢大康認為,要解決困局,首先要找出問題根源,他亦就此提出三個基本問題。第一,香港一直都有建制與泛民之爭,過往雙方都互相尊重,惟「今天我們社會各走極端,互相敵視」;第二,他表示現時的青年,不論如何打拼,都難以過理想的生活、建立家庭,不少市民更活於貧窮線下,居住環境甚至不及第三世界;第三,年輕人愈來愈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活動,訴求超越經濟和物質,他們更因此「甘冒前途盡毀在所不惜」。

對於上述三個問題,錢大康表示社會不可迴避,必須尋根究底,方可提出紓解困局的方案。他建議,成立與青年對話的大平台,了解年輕人為何失望和憤怒,並由理性開明、備受青年人信任的非政治人物,組成與青年對話的促成者;而不是由政府官員、各級議員、或有鮮明政治立場的人士擔任。他續稱,屆時可與不同光譜的青年,促成連串青年公開論壇,讓社會深入了解年輕一代的心聲和訴求,然後作出建議,供政策制定者參考。

錢大康希望,此舉可有系統地了解年輕人的心聲和訴求,讓社會能夠以青年的視角審視社會議題,更準確地掌握他們的脈搏,充實青年政策內容,「讓我們停止對抗,使香港平靜下來,打開對話,建立互信,謀求共識」。

錢大康致浸大同學、同事、校友的公開信:

與青年人同線連心

我的心情未曾如此沉重。在過去數星期,大批示威者走上街頭和平抗議,絕大部分是青年人和父母,我相信很多是他們人生第一次上街。起初我從他們面上看到、失望、恐懼和憤怒,然後我看到絕望、肢體衝突和仇恨。

不論我們政治立場如何,看見我們家園動盪,實在叫人心碎。當前急務,是希望不同政見陣營停止互相責難,示威者冷靜下來,從政者打開心扉,大家一同實事求是,尋求紓解香港困局的方案。

要解決香港的困局,第一步是找出問題的根源。過去一段時間,我備受一連串問題困擾。對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故此我把思緒梳理一下,提出三個基本問題,讓大家集思廣益,尋找答案。推動社會發展,給予青年人希望,亦是大學無可推卸的責任。

第一問:九七回歸之後,全球曾經陷入困難時刻,但當時香港仍讓我們感到希望。但踏入 2010 年代,我們開始見到社會上互不信任,青年人感到失落和無望。最近,我們甚至見到肢體衝突和港人之間的仇恨。香港多年來一直都有建制派和泛民之爭,但以往無論是在街頭或議會,大家都互相尊重,文明理性,提供多元的政治光譜以豐富社會上的辯論。但今天我們社會各走極端,互相敵視。為什麼?如何解決?

第二問:我年輕時,相信天道酬勤,只要不斷努力拼搏,自然可以過理想的生活、找到不錯的工作、在舒適的小天地建立家庭,對社會作出我微小的貢獻。但今天的青年,不論他們如何努力拼搏,這些基本渴望似乎都遙不可及。以香港的整體富裕,卻有不少市民仍然在貧窮線下掙扎,他們的居住環境,甚至不及第三世界。為什麼?如何解決?

第三問:香港的青年,尤其是學生,越來越積極投入各類社會運動。不少人相信有了繁榮穩定,便足以讓港人幸福快樂。但我們大批青年日以繼夜熱血街頭,他們甘冒前途盡毀在所不惜,面對牢獄之災有所不顧。他們的訴求超越經濟和物質。社會應該如何回應?

上述問題我們不可迴避,必須尋根究底,才可以明白香港困局的根本,從而尋找紓解困局的方案。要解答這些問題,要心連心地與青年對話。作為教育工作者,我視青年為紓解困局的夥伴,而非困局的源頭。我建議成立與青年對話的大平台,深入了解他們為何失望和憤怒,他們有何夢想,他們希望如何貢獻香港。

我呼籲由理性開明、備受青年人信任的非政治人物組成與青年對話的促成者。他們不宜由政府官員、各級議員、或有鮮明政治立場的人士擔任。他們的工作是與不同頻譜的青年人共同促成一連串青年公開論壇。每次論壇都設定明確主題和清晰的討論議程,並以公開和共容的形式進行。論壇目的是讓社會深入了解年輕一代的心聲和訴求,然後作出建議,供政策制定者參考。

我希望透過與青年人一連串廣泛的深度對話,能夠有系統地了解年輕一代的心聲和訴求,讓社會能夠以青年人的視角去審視社會議題,和更準確地掌握青年人的脈搏,以充實青年政策和社會政策的內容。讓我們停止對抗,使香港平靜下來,打開對話,建立互信,謀求共識。

我們曾經從我們父母和老師承傳了一個充滿希望的香港,我們有責任和青年人共建一個更美好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