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零距離】熱浪席捲全球 酷熱天氣已成災難嗎?
根據天文台的天氣回顧資料,6月錄得有紀錄以來最高溫的6月,而天文台早前發表過,本港在本世紀中至末的平均氣溫會較1986-2005年平均分別高約1度至2度及1.5度至3度。全球方面,聯合國的資料指出由1880至2012年間,全球平均氣溫每年上升了0.85度,全球暖化帶來的氣溫上升,可以帶來突發性和慢性的災難性影響,今次我們會談談其中一個跟氣溫有關的突發性災難 –– 熱浪。
災害風險無處不在,但防災的意識和行動,是人人都能學懂和做到的。「防災零距離」專欄以此為宗旨,由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撰寫,跟讀者從以往發生過的災難去反思和學習,並集結不同地方和專家的防災知識和經驗,希望讓讀者感到「防災」其實不難,也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防災零距離】系列六
撰文: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熱浪正在數個國家中肆虐 亞太區也不幸免
今年進入夏季後,已有數個國家被熱浪肆虐,除了因酷熱天氣帶來的直接健康影響,如熱衰竭及因酷熱天氣誘發的慢性病併發症和中暑死亡外,酷熱天氣亦為多個國家帶來多場山火。在歐洲,法國是其中一個重災區,今年的熱浪為法國帶來破紀錄攝氏46度高溫,政府宣布一系列的緊急措施,包括停課、車輛限駛、額外醫療服務等等,是次熱浪在法國造成數人因中暑而死亡,另外還有間接的死亡個案,當中包括高溫誘發的疾病及因消暑游泳而遇溺的個案。除了法國,歐洲其他國家包括德國、波蘭及捷克也錄得破紀錄的六或七月高溫。
亞洲國家和澳洲對熱浪也不陌生。今年初,澳洲的3月錄得有紀錄以來最高溫的月份,高溫引起多場山火,熱浪也令葡萄收成和其他農業受影響。2018年7月,日本經歷了一場導致過百人死亡的熱浪,日本政府把這場熱浪定性為天災;今年5月,日本再被熱浪侵襲,北海道錄得5月39度的歷史性新高,數百人因與熱相關的疾病而入院,當中包括因中暑死亡的個案。
熱衰竭及中暑高危族:長者、兒童、肥胖及慢性病患者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以下人士均屬中熱衰竭及中暑高危族:
- 65歲以上長者:身體對外間溫度的調節和適應較弱,而且不少長者都是長期病患者;
- 肥胖人士、長期病患者如:患心臟血管疾病、或長期服用藥物人士,有些藥物可能影響體溫調節,增加中暑風險;
- 4歲以下兒童的體溫調節功能還未發展成熟,屬熱衰竭及中暑高危族。兒童未必懂得表達熱衰竭帶來的不適,在高溫環境下,照顧者要多加留意兒童的狀況,除了留意一般的熱衰竭及中暑徵狀,留意幼兒有沒有鬧情緒、神情呆滯、嘔吐,呼吸及脈搏加速,也可幫小孩量體溫,當熱衰竭惡化成中暑時,幼兒可能會沒有出汗情況及神情呆滯,這是非常危急的情況。
另外,在外國,不時都有小孩因被留在已停止引擎的車箱中而中暑死亡的個案,去年在美國便有52名小孩因被留在車廂中而中暑死亡,除了因為照顧者疏忽外,也因為他們没有注意到車箱停止引擎後的溫度會快速攀升,很快便會升至可致命的溫度,對不能自己離開車箱的小孩尤其危險。所以,即使只是停留片刻,也切勿獨留小孩在車廂中。
熱衰竭及中暑的徵狀、預防及急救
熱衰竭是指在熱的環境下過久,身體過度流汗而喪失鹽份及水份而造成的反應,如未能及時散熱及治療,可以惡化成中暑,而中暑是可以致命的,是非常危險的狀況。熱衰竭的徵狀有:
流汗加劇心跳加速體力衰竭暈眩頭痛肌肉抽筋
當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有熱衰竭徵狀,應立即替患者降溫,將患者移至陰涼的地方,以冷水為患者抹身,也可以用冰塊於患者頸側及腋下令身體降溫,如發現患者有發冷跡象,就要停止為他降溫。如情況有好轉跡象、患者神智清醒及沒有嘔吐,可慢慢讓患者飲水;如情況惡化或患者不省人事,便要立即報警求助,不要給予不省人事的患者飲水,以避免引致窒息。香港紅十字會的Youtube 頻道及「紅十字急救通」應用程式有更多關於中暑急救的知識可供參考。
要預防中暑的兩大要點,就是避免在酷熱及潮濕的天氣下,長時間進行劇烈運動,及不要令自己有脫水情況;提醒自己及身邊人要定時飲水,不要待口乾才飲水。另外,可以適量飲用含電解質飲料或果汁來補充身體水份,不要飲用含有酒精的飲料作補充水份之用,因為酒精可導致身體脫水,飲用含有酒精的飲料內24小時可以增加患上與熱相關的疾病。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的熱浪情況並不異常
世界氣象組織本月發表聲明,表示今年的熱浪情況並不異常,而是貫徹全球暖化情況。根據全球暖化的趨勢,全球熱浪情況會開始得更早,而且會維持更長時間。似乎現今的人,除了要盡力減排以減緩全球暖化的現象,也要學習適應在上升的氣溫情況生存。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網頁及Facebook專頁)透過推行多元化的活動,包括專業培訓課程、研究項目、社區教育活動、以及政策交流與學習平台,與社會不同界別的人士、救援人員、學術界及社區伙伴合作,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共建安全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