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求存|路試多次暫停 教車師傅生意大跌八成:食蕃薯慳錢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踏入2020年,香港各行各業面對史無前例的逆境,面對病毒侵襲的無力感,升斗市民只能掙扎求存。
「L」內加上「學」字,配以奪目的紅色,襯托在白色字牌上,提醒駕駛者有人正在學車。在疫情影響下,運輸署暫停考車,街上「學神」大減,賴以為生的教車師傅,亦頓失收入來源,有師傅大嘆生意少八成,「每日都只係食蕃薯慳錢」,卻未有獲得政府任何資助。
雖然昨日(4日﹚運輸署恢復路試考車,但教車師傅坦言不樂觀,在經濟環境轉差下,料三、四成人將放棄考車,未來報考人數亦勢將減少。
(疫境求存系列報道之五)

徐師傅(左)及袁師傅(右)均教車約10年,同樣持有第一組別私人駕駛教師執照。(羅君豪攝)

訪問地點不能遠 要衡量開支

袁師傅及徐師傅均教車約10年,同樣持有第一組別私人駕駛教師執照,即可教授駕駛私家車及輕型貨車。邀約訪問時,政府仍未宣布恢復路線,徐師傅特意要求記者訪問地點不要太遠,「要衡量一下支付車費能力。」因為開工嚴重不足收入大跌,每項事物都要「慳住使」。

到訪問當天,政府已宣布恢復路試安排,不過兩位師傅仍然悲觀訴苦。身高約1.96米的徐師傅,甫開首說:「大件事!我差唔多停晒(教車)。」他向記者展示一張在吃蕃薯的照片,形容需節衣縮食,以蕃薯充飢渡日,「8蚊買咗一斤蕃薯,一共4個,每餐食一個。」

 52歲的徐師傅解釋,家庭壓力大,需養妻活兒,兩名女兒於海外讀書,雖然除了教車有其他收入,但平均每月2萬多元的教車收入,仍是其經濟支柱之一,以應付日常開支。

身高1.96米的徐師傅表示,疫情下需節衣縮食,只能以蕃薯充飢。(羅君豪攝)

由每日教3個學生 變成每周不夠3個學生

現時學車一般每節時數為45分鐘,每次上兩節,即1.5小時。受疫情影響,徐師傅表示教車收入大跌八成,過往於元朗教車時,只需將車輛停泊在路旁,就會有需要「補鐘」的學生上前查問,平均每日教授2、3個學生;然而現時一周亦未必有3名學生。為應付開支,他表示近日需擔任兼職的士司機、兼職速遞,更應徵了外賣員以維生,「愈嚟愈接近生活邊緣。」

另一名教車師傅袁師傅原本駕駛客貨車謀生,大約10年前剛巧得知政府正簽發新的教車師傅牌,隨即抽籤申請,自始展開全職教車生涯。他表示,過往同樣平均月入約2萬多元,生意較好時一日有5名學生,但教車收入不穩定,並非每日都有學生,人數亦不固定。

疫症爆發後,袁師傅表示,不少學生擔心受感染,一天最多可能只有1、2名學生上課,而且更全無新生,「3個月未收過新學生,咁多年都未試過。」他表示,現時仍需供樓,只靠儲蓄生活,需節衣縮食,而且兩名女兒只有2歲及8歲,疫情下需長期留在家中照料,「盡量慳啲,日日係喺屋企食,差唔多兩個禮拜無出過街。」

料未來三、四成人放棄考車

恢復路試後,運輸署將再安排受影響考生的應考時間,教車師傳的收入是否將回復正常,甚至可追回過去數月的損失?兩名師傅同樣不抱期望。徐師傅表示,自己有部分學生於海外讀書,而且部分是心血來潮考車,疫情已完全打亂學車計劃,勢將流失該類學生。袁師傅亦表示,香港經濟前景仍暗淡,市民即使已報考,但都可能放棄,「無錢就唔會學車。」他認為,難以追回過去數月的損失,估計會有三至四成人棄考。

外人眼中,教車師傅風光,但兩位師傅則認為有苦自己知。徐師傅指,雖然為自僱人士,但亦需月供千多元強積金,保險並非一般私家車保險,連同維修保養、租車位、牌費,每月固定開支已約6,500元。袁師傳認為,正常情況下,雖可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開支,但並非如外界想像風光。

澄清教車師傅月入難有9萬元

早前有電視節目訪問數名戴上頭盔,聲稱是私人教車師傅的人士,當中有人表示,知名師傅月入可高達9萬元。兩名師傅均對說法存疑,因為扣除每日禁止教車時段,雖然最多可教16節課,惟當中清晨時段極少學生,而且師傅體力亦有限。

兩位師傅均認為,教車並不如外界想像般風光。(羅君豪攝)

袁師傅憶述,初入行時,曾於駕駛學校授課,從早上6時教至晚上11時半,即全數16節,但「第二朝推晒啲學生唔教,完全唔想郁,個人無晒反應,教到夜晚已經好似機械人咁」。他認為,每日教10節為極限。

師傅們又透露,坊間的駕駛學校(非政府指定的駕駛學院)會每節課與師傅拆帳,每節收入大約120元,假設全月不休息,極限為400節課。記者按此推算,即月入約4.8萬元,但二人同言現實中不可行,未扣除成本之餘,體力始終為最大限制。至於如二人般,未有跟隨駕駛學校的師傅,每節收入的確較多,大約260元,但徐師傅坦言,宣傳上未如駕駛學校,「數字上收唔到咁多學生」。

防疫基金無針對援助

面對疫情,政府的防疫抗疫基金兩度協作運輸業界,不過教車師傅未有得到任何援助。就此,兩名師傅都感到無奈,只希望政府至少可免除教車師傅每年需繳交760元的駕駛教師執照。

對於恢復路試後的前景,兩名師傅均不樂觀,只希望政府可減免牌費。(羅君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