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科|教師指爭議題型有先例 憂影響涉及利弊分析題目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世史科)涉及中日關係的試題引發風波,題目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有歷史科教師表示,類似題型過往經常出現,例如在2017年的試卷便曾問及考生是否同意「中共於1949年掌權後,其指導原則較掌權前出現了巨變」的說法。
今年中國歷史科筆試將於周四(21日)舉行,有身兼世史科及中史科的教師表示,現時的爭議或影響中史科考生的表現,該老師舉例說:「鴉片戰爭可否被視為貿易戰爭?抗日戰爭結束是否因為盟軍的勝利?」

教協理事、歷史科教師張往(中)舉例指,該題的(c)分題曾問及考生是否同意「中共於1949年掌權後,其指導原則較掌權前出現了巨變」的說法。(黃舒慧攝)

今年DSE世史科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要求參考資料及就自己所知解釋答案。惟試題引起建制團體群起而攻之,教育局局長楊潤雄隨後更要求考評局取消該試題,並將派員到考評局了解出題及審題機制。

事實上,類似提供一項特定爭議說法,並問考生是否同意並加以反駁的題型,在DSE歷史科筆試中早有先例,例如2017年第四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否使歐洲變得更好」、2018年第三題「遍及歐洲各地的民族主義,並非必然導致大戰的爆發」,均問及考生是否同意相關說法,參考資料及就自己所知解釋答案。

2017年DSE第三題曾談及中國的民主改革,並引用毛澤東對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的言論。當中(b)分題亦問及:「假如你是一名活於1945年的中國知識分子,你會否支持中共?」考生需參考該試題資料作答。教協理事、歷史科教師張往則舉例指,該題的(c)分題曾問及考生是否同意「中共於1949年掌權後,其指導原則較掌權前出現了巨變」的說法,考生須參考兩項資料及就自己對中國直至1978年的發展所知,解釋答案。

2017年DSE歷史科第三題曾談及中國的民主改革,並引用毛澤東對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的言論。當中(b)分題亦問及:「假如你是一名活於1945年的中國知識分子,你會否支持中共?」該題的(c)分題曾問及考生是否同意「中共於1949年掌權後,其指導原則較掌權前出現了巨變」的說法。

憂影響中史科考生表現

對於取消試題做法,逾10年世史科教學經驗的陳老師直言感到不解、擔憂、愕然及疑惑,他批評貿然取消是漠視考生利益,「將來考生係咪要顧慮有些事情不能寫?」他促請當局應暫緩或撤回取消試題的決定,「我並唔係擔心自己課堂言論會被放上網,而係擔心將來課堂所教內容,會唔會影響學生成績?」另一名歷史科教師N老師(化名)則表示,目前會對涉及利弊分析的題目有所反思,例如評價毛澤東、孫中山及鄧小平等領導人功過、東南亞獨立運動、侵略戰爭史等題目,日後應如何處理。

Q老師(化名)身兼中學世史科及中史科教師,直言中史科筆試即將於本周四(21日)開考,在目前世史科試題風波下,憂慮會影響考生心情及答題表現,並舉例說:「鴉片戰爭可否被視為貿易戰爭?抗日戰爭結束是否因為盟軍的勝利?」

陳老師批評貿然取消試題是漠視考生利益,「將來考生係咪要顧慮有些事情不能寫?」(黃舒慧攝)

教協:對日軍侵華心痛惡絕 憂取消試題棄考生利益不顧

歷史科教師李家宏則批評,教育局的決定魯莽,對試題的指責是「莫須有」,是次取消試題的決定將打擊本港的人文精神;他不點名批評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斥部分人被有心人的言論誤導,刻意挑起矛盾。他解釋,歷史資料題並非閱讀理解題,試題資料並非本體,問題中的1900年至1945年才是本體,而中史科及世史科之間各有課程重點,兩者並無矛盾。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重申,教協向來不支持侵略者行為,對日軍侵華感到心痛惡絕。他認為,題目字眼或會導致不熟悉歷史科的人士出現誤解,今後可探討如何處理,但教育局不應貿然取消試題,棄考生利益於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