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九龍中聯網開發雲端診所 率先為神經外科患者視像會診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未止,非緊急醫療服務受阻,九龍中醫院聯網開發及試行雲端診所系統,向病情穩定的舊症病人提供線上醫療面談,未來將逐步推展至聯網內其他醫院,並研究結合醫管局手機App「HA Go」使用,目前率先讓神經外科病人試用。
有病人試用後,認為視像會議可減低出入醫院染疾風險。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統籌、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副顧問麥凱鈞醫生則指,以視像形式會診,比面談更有彈性,以其專科為例,相信未來可縮短1至2成輪候專科時間。

麥醫生(左一)表示,視像會診主要適用於舊症兼病情穩定,亦毋須取新藥的病人,相信可縮短1至2成輪候專科時間,右為鄭宏。(陳淑霞攝)

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統籌兼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副顧問麥凱鈞醫生表示,雲端診所及遠程醫療服務是未來發展新趨勢,適逢疫情,不少病人要求改期覆診,加上為保持社交距離,減少接觸感染,聯網於2至3月期間,已構思開發相關系統,首階段已於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推行先導計劃,邀請8名病人為他們提供服務。

九龍中醫院聯網開發雲端診所系統,為病情穩定的舊症病人提供線上會診服務。圖中病人資料全屬虛構。(陳淑霞攝)

麥凱鈞醫生表示,伊院神經外科每年處理約1.8萬人次病人,推算全面推行計劃後,保守估計長遠有1至2成、即約1800名病人可以受惠。他指,視像會診主要適用於舊症兼病情穩定、毋須取新藥的病人,相信可縮短1至2成輪候專科時間。他解釋,醫院會診有指定時段限制,以視像形式反而更有彈性,亦可減省醫患雙方時間。不過現時仍需病人或家屬親身到場取藥,正研究社區藥房或派送上門可行性。

麥凱鈞醫生續指,長遠會考慮結合傳統診症,混合模式提供服務,亦會陸續推展至聯網其他醫院及部門,包括伊院腎科及廣華醫院內科。

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系統經理鄭宏則指,病人資料只存放內聯網,並加密處理,保障病人私隱。他又提及,現時主要使用Zoom平台作視像會議,已設置最高安全設定,並已進行整體系統安全性評估,不擔心資料會外洩,亦可隨時轉用其他同類平台。鄭另表明,正與醫管局總部研究,未來或會加入至醫管局手機應用程式「HA Go」其中。

62歲的陳先生(投映片所示)家住將軍澳,認為視像會診可減交通往來時間,亦免出入醫院染疫風險。(陳淑霞攝)

根據流程,病人需事先安裝所需的應用程式,護士於面談當日,會先致電病人確認身分,再透過短訊,傳送一次性有效連結,醫生進行視像會診前,亦會再次核對病人身分,雙方隨即會展開對話。

62歲的陳先生是首批試用雲端診所的病人之一,他去年9月中於伊院進行微創胸椎手術,事後需定期覆診。疫情期間,他擔心出入醫院有風險。此外,他家住將軍澳,一來一回動輒數小時起跳,「搭車人多,都怕拐杖會跌倒。」他認為視像會診感覺良好,認為疫後亦可繼續,「除非病情嚴重,或需要加藥,咁就差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