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中大李瑞山:娛樂場所易成大型傳播鏈 防疫忌一刀切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本港首兩波新冠肺炎疫情中,酒吧或卡拉OK等娛樂場所是出現傳播次數最多的環境。中大醫學院防治傳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瑞山今日(19日)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中解釋,本港食肆人流多,惟逗留時間短,多屬短暫傳播,反而娛樂場所入場人數不定、前往者多互不相識,逗留時間長,且一般接觸非單次,易構成一條長的傳播鏈,「群組接觸群組再擴散出去」。
李表示,曾有酒吧群組的傳播鏈長達26天,延伸到30個接觸場景,影響達90人。他呼籲港府制定防控措施時不宜一刀切,而是針對不同接觸環境規限。

李瑞山表示,在娛樂場所消遣的顧客大多互不相識,加上逗留時間長,易造成群組與群組間傳播,形成傳播鏈的能力,較食肆更高。 (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中大研究以網絡分析新冠肺炎的傳播與接觸環境(住所、日常生活、社交、工作上學,以及醫療保健)關係。李瑞山說,研究發現本港第一、二波疫情中,娛樂場所的社交活動影響是五項接觸環境中最大,「娛樂場所的傳播鏈長,群組接觸群組再擴散出去」。

中大研究發現,本港第一、二波疫情中,娛樂場所的社交活動對疫情的影響比食肆更大。(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李瑞山解釋,本港食肆人流多、外出食飯文化普及,惟一般食客停留時間短,接觸只會構成短暫群組,故食肆及家居傳播多屬規模細的零星群組,影響約一至兩人,群組傳群組機會較細,不構成社區的大傳播鏈。反之娛樂場所人數不定、前往者多互不相識、逗留時間長,且一般屬非單次接觸。

▼11月16起收緊防疫措施▼

+9

他舉例指,今年二月至六月有酒吧傳播鏈長達26天,延伸到30個接觸場景,影響達90人,是因為屬「群組接觸群組」,即一個娛樂場所的個案可連接至7個場所。

李瑞山建議政府制定防控措施時不宜一刀切,應針對不同接觸環境作不同決策,如食肆減少每桌人數合適,但餐桌間的距離,應比限制食肆可容納食客人數百分比更重要;他認為戶外風險較低,戴口罩後「只要不是一大班人長時間走在一起,已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