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警會前國際專家撰獨立報告 批警7.21不作為 擊潰正當性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監警會前國際專家組成員、英國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Clifford Stott,日前(17日)發表自己撰寫的調查報告,從群眾心理分析,將本港去年反修例示威分為三個關鍵階段,並描述香港警方行動導致衝突升級,包括嚴重依賴準軍事(paramilitary)方式、多次「戰略失敗」等,包括去年6.12用催淚彈驅散和平示威者、7.21元朗襲擊中的不作為等,令警察在民眾心目中的合法性逐步崩潰,示威者亦對警方態度惡化。

報告主要探討「為何香港民主運動從主要大規模和平遊行轉變為更有動態及集體暴力抗爭?」(why is it that the pro-democracy movement in Hong Kong transitioned from pre-dominantly large-scale peaceful mass processions towards more dynamic and increasingly collectively violent confrontations?)訪問了17名示威者、參考中大李立峯團隊現場調查及監警會報告,從群眾心理分析運動演變。

報告指出第一階段是去年初至6月12日,示威模式和平,惟警方定性為「暴動」並使用催淚彈等各種彈藥驅散和平示威者後,令局勢迅速升溫。6月12日是改變示威者行為及身分認同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

+1

第二階段為6月15日特首林鄭月娥宣佈「暫緩」修例後,出現破記錄的200萬人遊行,亦出現「五大訴求」,數次包圍警總的示威行動,警方選擇「不介入」被動應對。至7月1日佔領立法會行動,警方最後時刻決定撤退。

第三階段是7月,示威浪潮由港島區蔓延到社區,示威者形式亦趨「流水」式及漸更暴力,抗爭轉變為捍衛本土身份及價值觀,警方採取先發制人、進擊策略,如7月14日進入沙田新城市廣場搜捕,加上7.21元朗襲擊及8.31太子站事件,更凸顯「警察非法行為(police illegitimacy)」一面,尤其7.21事件,警方無即時介入,加深「勾結」懷疑,幾乎令警察的正當性完全崩潰,亦促使示威者進一步激化行動。

+1

報導最終提出三個結論,包括示威擴撒與集體認同政治及警政不公有關;對警方抗爭升級似乎得到認可及支持;及警方策略上的不作為,及鎮壓行動加劇示威者認為警方行動非法不公,直到12月理工大學被圍困之後,才打破這個循環。(Police tactics then served to legitimize and empower escalating acts of community resistance which amplified ever more intensive forms of police repression until the cycle was broken following the siege of th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n Dec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