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港人判刑|家書、律師均無提及買船 鄧棨然弟弟:不知如何上訴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12名港人涉嫌偷越邊境案昨(30日)在深圳鹽田人民法院判刑,被控「組織他人偷越邊境」的鄧棨然和喬映瑜分別被有期徒刑3年和2年,黃偉然、李宇軒等8人則被判處7個月有期徒刑,其餘的兩名未成年港人則不作起訴,移交香港警方。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認為判刑可算是從輕發落,有份協助12港人家屬的大律師、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今(31日)在電台節目反駁指,整個司法過程「不公義」,家屬對案件細節毫不知情,案件亦較一般的偷渡案判得更重,強調法院從未公開證劇和判辭,不能輕言評論。
鄧棨然弟弟亦表示,雖然早有就判刑抱最壞打算,但聽到兄長被判囚3年「真係好難受」,亦沒有預計過要罰款,如今只能無奈地接受,認為家屬對此束手無策。他又透露,在判決前從未得悉鄧棨然涉及買船和開船,家書和官派律師均無透露相關細節。他表示,鄧棨然和喬映瑜餘下的刑期較長,相信會調離扣留多時的鹽田看守所,但無從知悉二人日後的下落。

▼12港人家屬首次見記者情況▼

+1

判刑最長的鄧棨然,其弟今早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指,雖早已抱最壞打算,但以為最多亦只會將其兄判監兩年,但得悉他被判囚3年「真係好難受」,他亦從未預料過要罰款,如今只能無奈地接受,「都冇咩可以做到」。

對於兄長被指涉嫌買船和開船「組織他人偷越邊境」,他直言「事前就梗係唔知,知就唔會畀佢做呢樣野」,鄧棨然被扣押後,從看守所寄回的家書和官派律師所透露的細節,均無提及他涉及買船和開船。惟鄧棨然已在檢察院認罪,現時較難推翻裁決,儘管家屬希望上訴改變刑罰,但最終仍要靠鄧棨然自行提出。

鄧棨然弟弟指,他在判決前對兄長買船和開船「組織他人偷越邊境」一無所知,家書和官派律師均無提及相關細節。(資料圖片)

「都真係唔知點,只能真係叫佢自己努力」

他續指,鄧棨然和喬映瑜餘下的刑期較長,估計二人將被調離鹽田看守所,惟官派律師在判刑至今未有聯絡家屬,未知如何探望二人,家屬亦未能為二人計劃提出上訴。他已準備好隨時到深圳處理探望兄長,惟屆時亦只能透過視像通話。被問到有甚麼與兄長說,他慨嘆「百般感受,三言兩語好難講」,「都真係唔知點,只能真係叫佢自己努力,自己小心啲囉」。

他又批評港府在整個過程中不聞不問,甚至沒沒視12港人是香港居民,家屬對特區政府不會再有期望,認為當局在整個過程中不聞不問,甚至不當12港人是香港居民。

鄒幸彤指,12港人案已裁決,惟至今證據、判辭全無,當局所指在場旁聽的家屬亦不知是誰,直斥整個司法過程並不公義。她又指,一般單次越境的個案,國內一般不構成刑事犯罪,只有情節嚴重才會以刑事罪行起訴,惟以她理解買船、開船亦不構成「組織他人偷越邊境」,人蛇和偷渡案亦只是罰錢了事,認為12人被扣押4個月刑罰已非常重,但坦言「冇任何嘢可以反駁,因為介入唔到程序」。

上訴期僅10日 惟未能接觸涉事人

被問到12港人家屬會否傾向上訴,鄒幸彤指上訴期只有10日,需要由當時人提出,惟家屬和其委託的律師均未能接觸涉事人,加上提出上訴後便不能探訪,亦是一種壓力。

鄒幸彤續指,家屬很希望探訪12港人,惟至今當局、港府以至官派律師都未有透露過探訪時間和程序,「迫住要佢哋自己去摸囉」,她坦言過去一年港人過關都面對阻撓,家屬亦會擔心北上會面對人身安全,「但始終係家人都想見一見」。她估計,8名被囚7個月的港人將於明年3月獲釋,相信會在鹽田看守所完成餘下的刑期,至於鄧棨然和喬映瑜很有可能要遷移到其他監獄服刑。

▼12港人背景及監禁刑期▼

+7

案件中兩名未成年港人認罪後不被起訴,昨日移送香港警方,「12港人關注組」成員鄒家成指,律師和家人昨日已到天水圍警署探望二人,認為兩人情緒未必很穩定,形容他們神情比較緊張,避談在鹽田看守所的事。他引述官媒旁聽案件時的描述指,多名被告在最後陳述階段表示悔咎、痛哭又大讚內地司法,認為與12以往的表現反常,推斷二人曾在內地遭受酷刑。

相隔多月,兩名年輕人終與家人重逢,鄒家成直言,兩名家屬都感到開心,二人完全14日隔離後,家人每日都可以探訪他們,又可以寄書給他們,陪伴他們渡過艱難時間。

鄒家成指,兩名被內地釋放的未成年港人昨日回港後,情緒未必很穩定,形容他們神情比較緊張,避談在鹽田看守所的事。(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對於兩人獲釋,鄒家成認為,釋放二人等同「打破移交兩個字」,是塑造中國獨特的司法形象,認為至今對案件只能見步行見,坦言事件由8月開始至今一直都係處於這個狀況。

家屬會相約赴深圳探訪

至於在內地被判囚的其餘10名港人,鄒家成指,家屬會相約赴深圳探訪,預料一周內便能起行,「家屬真係好心急」,惟至今未知10人身處何方,家屬已向早前委託和官派律師查詢,視乎當局的安排,但至今未必10人會被關押在何處。被問到港府有否從中協助,他透露入境處昨日曾致電家屬,但卻坦言無知如何協助,直言「對港府冇期望,都係自己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