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抑鬱指數創新高 抑鬱市民兩年增三成 因政治環境疫情感無力

撰文:陳家怡
出版:更新:

香港心理衞生會去年年中訪問本港市民抑鬱狀況,訪問了1,300多人,調查發現港人的抑鬱指數再創新高,平均分由2018年的5.52分上升至去年的6.07分。
屬「應關注」及「臨床組別」的受訪者共有23%,比上次調查升幅達27%。其中女性和18至44歲出現抑鬱及焦慮症狀情況明顯。受情緒困擾的人士只有約1成願意尋求專業協助。
受訪者表示壓力主要源於政治社會環境和疫情,分別多於6成。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趙雨龍指,多項事情同時來襲讓市民更感到無力。

香港心理衞生會去年年中訪問本港市民抑鬱狀況,訪問了1,300多人,調查發現港人的抑鬱指數再創新高。(陳家怡攝)

「全港抑鬱指數調查2020」透過網上問卷及電話訪問進行,收集共1,336份有效問卷,該會和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趙雨龍合作分析問卷,是次指數平均分由2018年的5.52分上升至去年的6.07分。該會在2012年起,每兩年調查一次本港市民抑鬱情況,過往調查受訪者總體抑鬱指數持續穩定增加,而今次更大幅上升。屬於「應關注」及「臨床組別」的受訪者比上次調查分別增至14.6%和8.4%,共有23%,升幅達27%。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趙雨龍指,疫情和社會事件,加上家庭出現政見衝突等,令抑鬱情況嚴重。(陳家怡攝)

疫情下女性比男性受到更大困擾,承受較多來自疫情、家庭、身體健康和朋友的壓力,出現較多抑鬱和焦慮症狀。疫症當前,18至44歲受訪者感到更大威脅,出現抑鬱及焦慮症狀情況明顯。趙雨龍表示,女性在家庭擔當照顧角色令壓力倍增,越年輕的受訪者越感到疫情對其威脅,估計因為相比起長者,疫情對年輕人的社交生活和工作影響顯着,或亦可解釋為何有長者不戴口罩。他建議政府加強對年輕人精神健康支援服務,以及增加長者防疫意識。

調查發現,低教育程度市民擔心疫情加重生活開支和家人患病,感受壓力較強烈。越高收入和高學歷市民越懂得如何尋求協助。受訪者表示疫情期間做伸展運動和帶氧運動等,比以前減少三至五成。

整體而言,受訪者表示壓力來源主要是政治社會環境和疫情,分別有65%和62%。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表示,市民面對不知何時完結和無法控制的疫情,新聞充斥各樣資訊,感受到壓力。趙雨龍指,疫情和社會事件,加上家庭出現政見衝突等,令抑鬱情況嚴重。當多項事情同時來襲,要處理來自工作、家庭、社會、政治和朋友等多方壓力,讓市民更感到無力。他表示,雖然市民政見不同,但壓力並無顏色區分,均會令人受到打擊。

香港心理衞生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守信認為,市民獲得正確的疫症資訊,能減低壓力,避免出現抑鬱症狀。(陳家怡攝)

曾患上情緒病的Alice讀中一已受情緒困擾,她會害怕上學甚至到學校門口便要折返,同時亦會哭泣和失眠。踏入職場後,她仍會感到莫名驚慌和焦慮,午飯時間會獨自哭泣,間中甚至出現自殺念頭。後來覺得自己像是「行屍走肉」,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認為自己是負累。Alice被朋友察覺有情緒問題,得到社工協助才認識情緒病。

香港心理衞生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守信表示,抑鬱症常見的病徵包括出現抑鬱、憤怒情緒,失去快樂感覺,感到內疚自責,思想行動緩慢,以及自殺念頭等。現時資訊量繁多,他認為市民獲得正確的疫症資訊,能減低壓力,避免出現抑鬱症狀。

調查顯示,約5成人表示知道如何尋求專業協助,受情緒困擾時願意尋求專業協助的只有1成,不知如何求助的有2成人。程志剛指,建立定時起居的生活秩序和做運動有助對抗抑鬱和焦慮情緒,他鼓勵市民關注情緒健康,主動尋求協助和相關資訊,「病向淺中醫」。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表示,市民面對不知何時完結和無法控制的疫情,新聞充斥各樣資訊,感受到壓力。(陳家怡攝)

▼1.21深水埗指定區域居民到檢測站接受病毒檢測▼ 

+6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