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萬人使用評估工具測精神健康 現抑鬱、創傷壓力症狀比率高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自去年的社會運動至今年的疫情影響,港人於雙重衝擊下精神健康受損。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早前推出「心之流」,讓市民以不記名方式評估自己的精神狀況。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今日(15日)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指,在過去幾個月,有超過1.1萬人使用網上評估工具「心之流」,當中出現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狀比率較高,甚至有人同時出現兩種症狀。他呼籲市民可嘗試投入嗜好、學習等,有助消除無力感。

+1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在《香港家書》指,由於擔心社會事件令部份市民對政府及公營服務的信心打折扣,甚至令受精神困擾的市民因擔心個人資料外洩而不敢求助,港大早前推出「心之流」網上評估工具,讓市民可匿名評估自己的精神狀況。

於過去幾個月內,有超過1.1萬人使用心之流,當中受訪者出現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狀的比率較高。他特別提到令人擔憂的是,不少人甚至同時出現兩種症狀,並互相影響,令病情更為嚴重。

▼第三波爆發 政府延長限聚令、晚市禁堂食等措施▼

+8

他指,症狀分為「壓力反應」及「疾病」,若市民在短暫離開會影響情緒的事情後,壓力症狀得到紓緩,屬於處在「壓力反應」的狀態;若情況相反則為較固定的「疾病」狀態。他稱,透過測試方法,稍為多於一半的受訪者是處於「壓力反應」的狀態。

投入嗜好助減輕無力感

他指,若出現「壓力反應」的症狀,便要尋找方法投入自己控制得到的事情,例如嗜好、學習等,可以幫助減輕及消除無力感。如果長期處於「無助」狀態,大腦就會以「節能模式」操作,變得緩慢、疲倦、沒有動力和消極,便屬於抑鬱症症狀。他認為大家無需要將精神困擾看得太負面,應將其視作一種損傷,「無論你身體有多強壯,你也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