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大自然保護協會:綠色基建是應對風暴和水災的有效對策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今年颱風季節比以往更長,單就香港而言,天文台到10月中仍就熱帶風暴「浪卡」發出8號風球,是過去25年內僅第三次在10月掛起8號風球。及至11月初,被稱為超強颱風的「天鵝」來勢洶洶,雖然最後幸而只在南方掠過香港,對我們沒有造成直接損害,但天鵝在菲律賓仍然造成至少20人喪生,數十萬人需要撤離家園,經濟損失亦是數以億元計。
事實上,全球氣溫及海平面上升均增加極端風暴的頻率及威力,對基建、人民的家園、水安全、農業活動及能源供應等多方面均帶來威脅,例如在2017年,颱風「天鴿」成為過去50年來區內其中一個威力最強的颱風,於其路線經過的地區造成總計達68.2億美元損失。
建設及修復自然「綠色基建(natural infrastructure )」(包括紅樹林、鹽沼、蠔礁及其他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等)能夠保護海岸線,是既符合成本效益,亦可緩減水災威脅的方法。此外,綠色基建亦帶有促進生物多樣性、恢復魚類族群及改善水質等好處。
(大自然保護協會亞太區(香港)戰略夥伴關係總監周璐璐撰文)

建設及修復自然「綠色基建」包括紅樹林、鹽沼、蠔礁及其他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等,能夠保護海岸線,是既符合成本效益,亦可緩減水災威脅的方法。(Melanie Cheung攝/大自然保護協會提供)

海岸綠色基建的物理結構能吸收波浪能,減少侵蝕,同時保護海岸線及沿海建築物免受海平面上升所致的海浪及侵蝕情況影響。根據大自然保護協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其他夥伴發表的最新報告,若現時全球的紅樹林消失,每年受水災影響的人數將增加1,800萬,增幅達39%;財產損失則將每年增加16%。而在大灣區,部分相關影響已經浮現。而在香港,后海灣的蠔礁在經過大規模修復後,即可如紅樹林般發揮緩衝作用,減低波浪能侵蝕海岸線的情況。此外,讓蠔礁自然生長亦帶有其他好處,例如為生物提供棲息地、過濾水質等。

建設及修復自然綠色基建包括紅樹林、鹽沼、蠔礁及其他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等,能夠保護海岸線,是既符合成本效益,亦可緩減水災威脅的方法。(Joe Cheung攝/大自然保護協會提供)

與堤壩和水壩等人造「灰色基建」相比,綠色基建所發揮的效用更佳,成本亦較低。傳統人工防波堤或隨時間而沉降,失去防禦功能,而且需要較高成本維修;反之,海岸棲息地則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並且會因應海平面上升而生長。另一方面,綠色基建亦能保護財產免因天然災害而蒙受損失。在中國,紅樹林保護多達80萬人民及價值190億美元財產免受水災破壞。森林和紅樹林能減少經濟損失,以及水災和乾旱所帶來的整體風險,這類天災於2003年至2013年期間造成全球1.5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隨著氣候變化,這個情況料會進一步急劇惡化。

由政府項目支持的大規模生態系統修復工作具備龐大的創造就業潛力。根據上述報告,每投資100萬美元,即可創造多達40個工作機會。在緩減氣候變化風險,以及增強社會對氣候變化的復原能力及適應力方面,綠色基建正在並應該持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應促進綠色基建及人造基建相輔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