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生活方式|消委會整合27個貼士 助節能減碳慳錢過綠色生活

撰文:陶嘉心
出版:更新:

【國際消費權益日/可持續消費】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將達100億,近年全球極端氣候對生態影響嚴重,人口增加令地球資源不斷被消耗,生態危機不容易忽視。消委會呼籲消費者養成環保消費和生活習慣,並整合了27個小貼士,與市民共締綠色香港。

上周六(15日)是國際消費權益日,國際消費者聯會以「公平轉型至可持續生活方式」為主題,鼓勵消費者實行「可持續生活方式」。(資料圖片)

上周六(15日)是「國際消費權益日」,國際消費者聯會以「公平轉型至可持續生活方式」為主題,提醒消費者積極養成環保消費、改變生活習慣,將「可持續」的元素融入生活每個細節。而消委會則從節能減廢、走塑和綠色採購3大方向,整合27個生活貼士,呼籲消費者及各行各業朝可持續方向發展,實現綠色消費圈,同時更可節省生活成本。

▼ 節能減廢▼

1. 選用1級電器

選購電器時謹記選擇「1 級」能源效益的型號;以分體式冷氣機為例,「1 級」與「3 級」能效產品的耗電量相差可達36%。

政府雖然於2009年實施空調能源標籤計劃,但結果指出有逾4成市民不知家中冷氣能源標籤級數。(資料圖片 / 江智騫攝 )

2. 關掉備用電器

電器在備用模式下亦耗電,假設一般家庭約有10至20件電器,關掉這些備用電器可令家庭總用電量減少達 3%。換言之,若全年電費支出為1萬元,便能節省300元。

3.選變頻式冷氣機

冷氣機佔家庭用電量最高達6成,使用變頻式冷氣機可較非變頻冷氣機省4成耗電量。

4.洗衣機要大小適中

如清洗衣物不多,可使用耗水量較少的小型洗衣機,盡量儲滿一機衣服才清洗。

5.注意雪櫃散熱

散熱困難會增加能耗,需預留足夠空間給雪櫃及牆壁。

6. 選用電壓力煲或壓力煲

壓力煲可減少烹煮時間,節省能源。

7.按鍋底大小調校爐火

爐火面積大過煮食鍋會浪費能源,又不會提高效率。

把環保袋放在家中當眼處或直按放入日常使用的袋內,購物時可以使用,如在超級市場購買非預先包裝的新鮮水果時,可避免取用保鮮膠袋,以免造成膠廢料。(資料圖片)

▼ 走塑▼

8. 隨身攜帶環保袋

把環保袋放在家中當眼處或直按放入日常使用的袋內,購物時可以使用,如在超級市場購買非預先包裝的新鮮水果時,可避免取用保鮮膠袋,以免造成膠廢料。

9. 減少外賣

盡量進入食肆用膳,減少使用即棄的外賣飯盒和餐具。

10. 攜帶水樽

不少大型商場和全港超過30個地鐵站已裝置「加水機」,供消費者自攜水樽去裝水或購買食水,不但可減少廢棄膠樽,亦節省購買樽裝水的費用。

11.自備外賣餐盒

外賣套餐從餐具到橡皮圈全是即棄用品,可自備容器或使用可重用容器的租借服務。

12.向膠袋說不

超市購買非預先包裝的蔬果時,仍可獲取膠袋。這類膠袋容易破爛,一般只可以使用一次,造成大量膠廢料,消費者可直接將蔬果放入環保袋內。

麥當勞出售的自攜杯上,印有「帶自己的杯」標籤,呼籲環保訊息。(資料圖片)

13.外賣自攜杯

購買咖啡或手搖飲品時自攜外賣杯,既可從源頭減廢,個別商戶更會提供折扣優惠予相關客戶。

▼ 綠色採購▼

14. 避免使用壓縮型噴劑的產品

當中可能含有破壞臭氧層物質或者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有機會增加空氣污染。

15. 自製環保清潔劑

白醋有消毒殺菌功效,可以將稀釋的白醋倒入噴壺,用作清潔家中的桌面、電器表面和微波爐。

16. 購買家庭裝清潔用品和其他日用品

購買日用品時,可考慮到無包裝超市或商店購買,或選購家庭裝或有補充裝的貨品,以減省不必要的包裝。

17. 購買減少包裝物料的日用品

現時不少日用品亦有創新的設計,有助減少包裝物料的使用和運送成本,例如超濃縮的清潔液或乾的補充錠片,可自行加水稀釋使用,大大減少產品所使用的包裝物料和運輸過程中所佔用的空間以及其產生的碳排放。

18. 細閱包裝上產品成分資料

不少清潔用品和個人護理產品有較環保的配方,例如成分中使用植物性界面活性劑,如椰油酰胺丙基甜菜鹼、椰油酰胺、烷基聚葡萄糖苷和源自椰子油或玉米澱粉的椰油酸鉀,這些成分不但可以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對紡織物和人體皮膚亦較為溫和。

19. 養成均衡飲食習慣

此習慣可減少食用肉類和拒絕進食瀕危的物種(如魚翅、髮菜等)。

20. 購買本地或鄰近地區生產的食物

可以減少因運輸而產生的碳排放。

21. 外出用餐只點足夠份量

一句「少飯」已經可以減少製造廚餘。如有剩菜,應該「惜食」,用自攜食物盒「打包」回家。

22.回收化妝品及護理用品舊瓶

不少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用品品牌已開始在零售點設有回收服務,鼓勵消費者回收舊瓶。

23. 使用可循環再用化妝棉

不少品牌陸續推出可循環再用的化妝棉,一片可重用的化妝棉可供使用一百甚至一千次,減少造成大量垃圾。

24. 使用傳統番梘

傳統番梘只用紙張作為包裝,使用較少包裝物料,生產過程的碳排放約只有沐浴露的十一分之一,而以整個生命周期計算,番梘的碳排放則是沐浴露的五分之三。消費者在選購個人清潔用品時,可考慮轉用番梘。

25. 使用充電池取代一般即棄電池

使用充電池取代一般即棄電池,並將廢棄的充電池包好後交回到各區的充電池回收點。

26. 捐贈舊衣物

「綠在區區」回收點。(資料圖片)

27. 善用「綠在區區」回收點

回收不同日用品至環保署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包括試行在晚上6時至9時於市區營運「晚間回收流動點」,及在鄉郊地區試行營運「回收流動點」,可以接收9種常見回收物品(例如廢紙、金屬、塑膠、玻璃樽、充電池、慳電膽及光管等)。

另外,消委會指要達至公平轉型,必須照顧到不同年齡層、不同經濟能力的消費者的需要。消委會期望企業把握機遇,研發更多可負擔、加入可持續元素的樂齡日用和科技產品,讓長者可選擇合適的可持續產品及服務。

消委會稱,港人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認知不低,但知易行難。只要每人每日在購物前考慮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料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可在不久的將來實現。